電磁波成隱形殺手 聽神經瘤造成突發性耳聾

▲許文龍醫師指出,臨床上遇到很多案例都因為平日手機使用量過大而前來求診。(圖/ingimage) 大 中 小 年近40的小陳擔任立委助理4年多,手機幾乎不離身,每天使用時間至少8至10小時,忙碌時甚至有兩支手機交替使用,直到某日突然發現右耳聽不見聲音,才驚覺不對勁而求醫治療。弘光耳鼻喉科診所院長、中山醫院主任醫師及博仁綜合醫院耳鼻喉暨頭頸部外科主任許文龍醫師收治小陳時,先為他進行中耳的神經反射和內耳的聽力檢查,中耳檢查已有異常,進一步X光檢查內耳神經後,發現神經細胞受傷嚴重,X光片也發現內耳有擴大不對稱的現象,最後照電腦斷層發現了一顆1公分大小的聽神經瘤,若不做手術切除,日後可能會產生神經壓迫,影響到顏面神經或腦部功能。有些患者手術後可能會恢復正常,但由於小陳的聽神經已被嚴重壓損,聽力已難回復。耳朵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其中內耳含括蝸牛神經、前庭神經和顏面神經,其中蝸牛神經、前庭神經為第八對腦神經,負責聽覺和平衡;顏面神經是第七對腦神經,能控制臉部表情肌肉。許文龍醫師解釋,神經外層有腱鞘包膜,狹小的內聽道長出聽神經瘤,若瘤大到壓扁第八對神經,就連第七對神經也會連帶受影響,可能導致顏面神經麻痺或歪斜,不容輕忽。聽神經瘤最常見是來自電磁波的傷害,許文龍醫師指出,臨床上遇到很多案例都因為平日手機使用量過大而前來求診,手機放在耳朵旁接聽時,距離腦內的聽神經僅約2公分,若時常受到電磁波照射,傷害很大。在科學家做過的小老鼠研究實驗報告中,也顯示出使用手機過量致癌率較高,美國已將使手機歸類為致癌物質,甚至建議12歲以下兒童應盡量少用手機,他並指出台灣目前對於電磁波規範的管理也比國外寬鬆許多,值得國人正視。許文龍醫師說,除了聽神經瘤會造成突發性耳聾外,內耳的聽覺毛細胞也可能因為病毒感染而受損,包括疱疹病毒、感冒病毒,或是當身體水分濃度改變,發生嚴重腹瀉的急性脫水、中暑等,抑或荷爾蒙起伏很大的孕婦,這些情況都可能影響聽覺細胞,造成內耳神經病變的發生。電磁波在手機發送和接收訊號的當下發射最強,許文龍醫師提醒,當撥出或接聽來電時,最好能接通兩秒後再拿靠近耳旁較安全。睡覺時床頭不應有插電物品,甚至將手機當鬧鐘使用,包括冷氣、冰箱都不能離床頭太近,按摩椅和電毯對人體也具有傷害,應小心使用。若為手機重度使用者,建議半年做一次耳部神經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