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大陸咖啡達人王森的兩岸情緣

「餘波未了」咖啡館的外景。 大 中 小 「餘波未了」,是台北一家咖啡館的名字,如今也是一本書的名字。「餘波」,是大陸著名作家王小波的「餘波」;「未了」,表達的是大陸咖啡達人王森對他的紀念。根據台灣網報導,今年是王小波逝世20周年,《餘波未了》近日在台北舉行新書發布會。王森說,寫這本書當然是希望更多人遇見王小波,因為他太有趣了!書名在2012年就想好了,卻遲遲沒有動筆,一晃竟然五年又快過去了,反倒是以「餘波未了」命名的咖啡館先開了起來。咖啡館開業至今已經兩年多,店裡擺滿了王小波的各類著作,有簡體也有繁體;書架上隨處可見王小波的各種語錄小卡片,上面寫著:「大多數的參差多態都是敏於思索的人創造出來的」。新書《餘波未了》所收錄的文章,用的都是王小波用過的標題,比如《沉默的大多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思維的樂趣》等,王森用這種舊標題、新內容的方式向王小波致敬。「20年過去了,我常常想,如果小波活到現在,看到現在這個世界,又會說些什麼寫些什麼呢?」王森留著光頭、戴著黑框眼鏡,提到「小波」總是語帶感激。他對記者表示,這本書就是一種記錄,告訴他現在的世界。「這本書其實就是王森的「王小波絮語」,一種「知識份子論」的跨時空對話。」台灣作家駱以軍在序中寫道,王森對王小波的熱愛,可以比附他對咖啡屋推廣的同一種情感:對這個文明的一種未來學的可能,可以不麻木、不虛無、不冷酷,任何一種陌生的感受都可以有情感的想像力。早在1994年,因為讀到王小波,到處漂泊的王森的觀念開始發生改變。他說,王小波的書激起了他閱讀的興趣,打開了視野,看到了人和生活的可能性。「如果沒有遇到王小波,我可能只是個混混或壞蛋。」2007年,王森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咖啡館,掛上了「參差咖啡」的名字。「參差」之名源自英國哲學家羅素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王小波很喜歡這句話,也成為王森過去十年經營咖啡館的指南和理念。十年來,在經營咖啡館的同時,王森還創辦「參差咖啡夢想學校」,推廣咖啡文化和經營理念,累計培訓學員2000多名,學員開設的咖啡館多達1000多家。他還出版了《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因為有你,所以參差》等暢銷書。2012年10月,第一次到台灣旅行,王森就喜歡上了台北:「這裡的生活氣息讓我倍感舒服。它有著西方城市的現代文化和秩序,更有著讓人親切和熟悉的大陸人勤勞特質帶來的便利和舒適。」此後,他每年來台北五次,通過泡咖啡館認識了駱以軍等諸多台灣朋友。在他看來,台北的咖啡文化高度發達,平均水平高,眾多獨立小店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追求。相比之下,大陸的咖啡行業目前處於快速擴張階段,產品品質提升很快,但在文化公共空間的屬性打造方面需要更多提升。王森把咖啡館視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公共空間。他說,人不能只處在血緣、利益構建的這兩類關係中,還需要無功利的、令人自如舒暢的「第三類關係」。「咖啡館是出現第三類關係的最佳場所。我生活中交往頻繁的朋友都來自咖啡館。」為了給自己多在台北逗留找個理由,也為了紀念王小波和台灣的特殊緣分,王森決定在台北開一家自己的咖啡館,於是便有了如今的「餘波未了」。早在1991年,台灣《聯合報》把文學獎頒給了那時還默默無聞的王小波,之後《黃金時代》在其副刊連載,並於1992年8月在台灣出版發行。不久,王小波正式辭去大學教職,成為自由撰稿人。王森說,這個大獎和獎金至少堅定了小波寫作可以「維持生活」的信心,感謝台灣文學界的慧眼讓小波成了一位牆內開花牆外香的職業作家。「在台北用「餘波未了」咖啡館來紀念王小波,就暗藏著我對這個地方的感激之情。」今年48歲的王森還有很多夢想:把台灣最好的手藝人資源帶到大陸去,辦一所特別的創業大學……但無論如何,「將來退休了,我就賴在台北,守著這家咖啡館,向每一個不認識王小波的人介紹: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叫王小波,他是一個有趣的人……」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