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回地球後身體驚人變化! 竟再也無法復原!!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近日再次研究了微重力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一項由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開展的最新研究顯示,長期生活在太空中會抑制人體內氧氣的輸送,使宇航員難以完成繁重任務。該研究顯示,長期的太空生活可使宇航員的運動能力下降30%至50%,可以說十分驚人。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我們的心臟和較細的血管在微重力環境下難以將氧氣輸送到肌肉中。儘管宇航員在太空中需要通過騎單車和跑步來維持運動能力,微重力仍會對他們造成嚴重影響。由運動技能學家卡爾·阿德(Carl Ade)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NASA搜集的九命男性與女性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上生活六個期月間的身體數據。在開始任務之前,每名宇航員都接受了多項健康測試,評估他們的身體狀況,包括攝氧量、心輸出量、血紅蛋白濃度和飽和度等(血紅蛋白是一種富含鐵元素的蛋白質,負責通過血液輸送氧氣)。這些指標可體現某人的心臟和血管向肌肉中線粒體輸送氧氣的效率高低。在太空中,每名宇航員都要完成由NASA設計的有氧和耐力訓練,每周有四到六天需要在單車或跑步機上進行中等和高強度有氧訓練,此外還要完成每周六天的高強度和低強度耐力訓練,宇航員返回地球兩天後,需要接受同一套身體測試。從參加任務前後的數據可以看出,宇航員在運動中的最大耗氧量下降了30%至50%,這是衡量心肺健康程度的標準指標。約90天後,宇航員的身體指標就恢復到了之前的97%左右。之所以無法完全恢復之前的水準,也許是因為長時間生活在微重力環境中使肺部功能發生了變化。「宇航員的身體素質下降得相當明顯,」阿德在報告中指出,「當心血管功能減弱時,有氧運動能力就會隨之下降,無法完成高強度活動。雖然此前的研究認為這是由心臟功能的變化引起的,但我們的數據顯示,不僅僅是心臟、毛細血管中的微循環也有所變化。」研究人員懷疑,微重力環境改變了毛細血管與紅細胞的互動方式。不過他們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研究才能證實這一點。對於未來的太空旅行者和火星殖民者而言,這可不是好消息。這意味着宇航員在微重力環境中生活了幾個月後,完成重任的能力將大受影響。等登上火星或其它天體之後,宇航員也許無法進行體力勞動。不過,此次研究已經讓科學家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接下來便可以着手解決了。「宇航員不僅身體素質有所下降,表現也會變差,」阿德指出,「如果我們能弄清最大耗氧量下降的原因,就能有的放矢地尋找鍛煉或藥物等干預方案。這一最新信息將對宇航員起到很大幫助,防止他們執行任務的能力受到不利影響。」
![]()
《火星救援》男主的體型變化也許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大。
![]()
圖為NASA宇航員史蒂夫·斯萬森(Steve Swanson)身綁蹦極帶、在國際空間站的跑步機上鍛煉身體。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