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乳癌最新趨勢:部分切除+重建 能活得更好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醫師、我想多活久一點」在確診罹患乳癌時,具有護理背景的王小姐,在診間放聲大哭,因為她還有個剛滿4歲的孩子,也想跟另一半攜手到老,歷經化療電療,以及局部切除手術、乳房重建手術,迄今已經一年多了,並未復發,而她慶幸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了部分切除,重建後與昔日幾乎一模一樣,讓她仍然保有「真女人」。乳癌最新治療趨勢:能留就留2017年歐洲腫瘤醫學會(ECCO)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結果顛覆了眾人對於乳癌治療的傳統觀念,「對於某些乳癌病友來說,部分切除的存活率,反而比全切除者來得高。」但可惜的是,國內乳癌治療迄今仍停留著較保守的作法,患者大多傾向全部切除,以求一勞永逸。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四成零期乳癌患者選擇全切,六成部分保留,其中年齡、期別為影響切除範圍大小的兩大因素。儘管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許多乳癌患者不一定得切除全部乳房,但不少患者存有迷思,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陳達人教授表示,不少患者認為只要能活下去,切除乳房組織、拿掉腫瘤,這都是小事,活著比較重要,即使全切也沒關係。台灣乳房醫學會前理事長、長庚醫院林口總院乳房外科教授陳訓徹指出,乳癌最新治療趨勢為「能留就留」,以林口長庚經驗為例,累積多年臨床數據發現,與全切者相較,部分切除患者的局部復發率並沒有較高,且整體復發率似乎還比較低。全切或部分切除? 腫瘤大小是關鍵陳訓徹教授說,乳癌病友不見得一定要選擇全切,除非腫瘤太大,或腫瘤數量超過兩顆以上。如果腫瘤小於3公分,建議部分切除。其次為淋巴感染情況,如果淋巴感染數量不多,則以部分切除為主。陳訓徹教授強調,乳房保留手術並非只是將腫瘤切除乾淨即可,而是要慎選適宜的病人,透過術前、術中、術後影像定位,適當的切除,不太多、不太少,才能兼顧乳房外觀的保留。全台「少」奶奶至少20萬人!不過,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乳癌患者術後接受乳房重建手術的比率仍然偏低。陳訓徹教授保守估計,全台未接受乳房重建的「少」奶奶人數至少20萬人。據統計,全國每年新增一萬多例乳癌個案,其中六千人部分切除、四千人全切,在乳房全切病友中,僅約一千人重建乳房,仍有三千人成為名符其實的「少」奶奶,扣除晚期以及年紀較大者,仍有兩千名病友應接受乳房重建手術,卻遲遲未做,以致影響生活品質,以及人際關係,甚至婚姻生活。陳達人教授分析未做乳房重建原因,主要為經濟能力不佳,無法負擔手術費用,以及擔心乳房重建後,影響未來篩檢的精確度,提高復發及死亡風險。乳房重建手術與死亡率及復發-完全沒有關係陳達人教授表示,曾收治過想要接受乳房重建的年輕乳癌患者,但婆婆卻極力反對,理由為做了重建手術,裝上水袋或是矽膠之後,死亡率與癌症復發率很高。但事實上,重建手術與死亡率及復發之間是完全沒有關係,現在回診檢查,除了觸診以外,還有很多精密的儀器可以使用,如使用超音波等,即使裝上水袋、矽膠,也不會影響檢查的精準度。「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積極推廣「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概念為了讓更多乳癌病友了解乳房重建手術的重要性,陳訓徹及侯明鋒、陳達人、鄭翠芬等多名國內乳房治療權威,於日前正式成立「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積極推廣「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OPBS)概念。學會成立目的在於整合乳房外科、整形外科兩個專業領域的醫師,針對個案進行討論,再決定治療方法,乳房外科負責腫瘤切除手術,整形外科負責修補乳房外觀,如此一來,便能兼顧病人生理與心理。患者身心一樣重要 治療後仍能抬頭挺胸做個真女人新光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鄭翠芬舉例,一名乳癌患者確診時,寶寶才1歲多,晚上睡覺時,常吵得要喝奶,吸著媽媽乳頭才能安然睡覺。患者得知必須切除乳房時,當場在診間大哭,並非擔心手術成敗,而是想著手術後,孩子晚上找不到乳房,會不會睡不著?或是因此認不得媽媽?經過評估後,採用局部切除,施以「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並未植入填充物,而以整形方式讓乳房幾乎與術前沒兩樣,該名年輕媽媽這才放心。乳癌患者在承受罹癌身心煎熬後,最希望的是不想異於常人,能方便著衣、正常生活,即便是手術治療後,依然能讓她們充滿自信、抬頭挺胸,做個真女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76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