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全台首創實驗劇 原班人馬紐約重現

「六十年代時,知識分子在島內被禁聲,處在不能講話的狀態,在跟隨國際提倡自由的時候,實際上處在高壓集權的統治下,這讓他們產生錯亂的精神,他們的存在普遍不被當一回事。」台灣藝術家蘇育賢受到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與「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n Art Archive in America)邀請,來到布魯克林辦展「A Disappearing Act」,把五十年前台灣沒能演出來的實驗戲劇、在紐約重現。1965年9月,黃華城編寫的《先知》首度在台北耕莘文教院上演,推手包括黃華成、邱剛健、莊靈、許南村、劉大任等《劇場》雜誌的團隊成員。劇中大膽採用新型態表演方式,描述一對夫妻前往觀賞舞台劇,舞台上僅有光影與布幕運動及滑輪聲響,男女主角則在觀眾席上表演。然而,當時的導演認為這樣的演出形式「沒有教育意義」,堅持把演員重新搬回台上以傳統方式演繹,蘇育賢認為這是一種遺憾:「這本是台灣的第一次實驗戲劇,但這樣的變動讓它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蘇育賢說:「其實黃華城認為,藝術應該走到各行各業,在別的領域發揮作用,這部舞台劇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寫舞台劇。」蘇育賢解釋說,編劇黃華城透過這種手法呈現,就是為了破壞舞台劇,開它的玩笑,開觀眾的玩笑:「他實際上想要一定程度上『冒犯』觀眾和演員,打破一沉不變、教條式的演出狀態。」這齣原本可能是全台灣首創的實驗劇場,卻未能如實呈現在觀眾眼前,蘇育賢特地找回五十年前在劇中表演過的演員莊靈、劉引商重新演繹這部作品,當時的年輕演員如今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他說,這麼做是為了讓這部戲「再活一次」。不僅如此,他也找回五十年前為這部劇製作道具的藝術家,重現當年戲劇開場時被敲碎的一面石膏銅鑼:「當時的國際影片在台灣很賣座,都已一聲洪亮的銅鑼為開場。《先知》開演前,也有一面鑼,但卻是石膏做的,我想它的含義在於,當時的知識分子想要做事,但又不堪一擊,如同碎掉的鑼,不僅無法發聲,亦為此粉身碎骨。」蘇育賢1982年生於台灣台南,現為獨立策展人及藝術家,作品多以不受關注的人事物為題材,並以獨到之方式詮釋處理,近年關注台灣藝術史上重要事件。曾獲台北美術獎首獎、獲選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王筱辰洋/紐約報導)本文由《蘋果日報》授權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