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院長的感嘆:嘆「教育失敗」
![]()
施壽全/馬偕醫院院長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我們社會不斷出現與上演種種亂象與悲劇,「信手拈來」,就有一堆,包括如地溝油、虐童、恐怖情殺、捷運砍人、車廂縱火、輪胎工廠焚毀產生毒氣、油輪擱淺漏油、飛機失事與遊覽車翻車等等。讓人感到無法不深深憂疑的是,不知道,還存有多少未爆彈,什麼時候?將在何處?會突然發作而犧牲更多無辜的性命?每個事件深入探查,當然都各自可以了解其前因後果,有些的確與自然現象或環境有關,但包括事前預防與事後處理的「人謀不臧」,則從來都脫不了干係。「人禍」,追根究柢,也都可歸結到一個共通的癥結:教育失敗!有人把教育分為「德、智、體、群、美」等五大範疇,實際上只需分為「德、智」兩類即可,因為體算是智的一部分,群屬於德,美則約各半。「智」是知識、能力與技術的訓練,訓練能否札實穩固,需要決心與毅力,這是「德」的督促;訓練有成之後,如何裝備抗拒誘惑的勇氣,進行規矩妥善的發揮,也非得有「德」的制約不可。檢視上述所發生的事件,或者能力與技術鬆散,或者輕忽標準作業流程,或者感情與情緒處理失當,或者居心邪惡陰狠等等,顯然都可以說是與德與智的「教育失敗」,有密切關聯。「教育」雖是一範圍廣泛、類別多樣的統合名詞,但若以通盤原則試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則答說「學以致用、後繼有人」,應該不致於受到太大質疑。且回頭看看也屬於教育領域的醫學教育,情況又是如何呢?醫學教育從醫學院到醫院,是一持續不斷的過程。醫學教育方法,從傳統的大堂課、抄筆記、直接上手(hand on)習作,進步到各種資料電子呈現、投影配備齊全、各式各樣的導向教學、間接臨床擬真人技術訓練與全方位的學習成效測量等等,是許多醫學教育專家自覺可以引以為傲的貢獻。可惜的是,太過偏重在教學歷程中的一些片面或階段性的評估,實際上根本達不到醫學教育的基本目的。目前的醫學教育中,也當然有人文與倫理的教授與討論,但充其量只是聊備一格而已;醫學教育訓練出來的後起之秀,初衷與熱忱失喪,不能「學以致用、後繼有人」,結果是重要核心醫療專科「四大皆空」沒有改善跡象,我們能說醫學教育成功嗎?台灣的醫學院初分為公立設校與私人興學兩大系統。一些醫學專家被「教育」出來,可以算是「失敗」的盲點是:老是以為資源豐富學校的規格就是放諸四處也皆準,所以不能將心比心,看輕了別人在艱困條件下努力出來的卓越成效,實在不應該。資源豐富學校的畢業生,國考通過率比較高嗎?願意投身急苦救難醫學專科的人數比較多嗎?事實不然,則教學資源方便豐富,師資陣容一應俱全,又有什麼意義呢?「教育失敗」,不禁令人擲筆三嘆!本文由《蘋果日報》授權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