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大學生拍非遺紀錄片 用鏡頭做好傳承
拍攝《巴山背二哥》。 大 中 小 當多數大學生熱衷於熱門網劇、新鮮劇情時,南充有一群大學生卻堅持用鏡頭拍攝記錄川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金錢板、蠐蟆節、背二哥等都通過他們的鏡頭被記錄下來。根據台灣網報導,除了記錄,他們思考更多的還有傳播、傳承和傳遞。
學生們正在準備拍攝。
大學生進山 拍攝記錄巴山背二哥『巴山背二哥,這種大巴山特有的山歌,語言詼諧,唱腔高亢,風格粗獷,結束時為一聲甩腔,極具地域特色。』西華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拍攝的紀錄短片《巴山背二哥》掛網上線,這是一部記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背二哥的短片,雙語字幕,時長11分5秒,由5名『95後』大學生拍攝製作。巴中山區交通閉塞,運輸貨物都靠人力背運,當地人把這些運貨人稱『背二哥』,背二哥在背運途中打杵歇氣唱出的山歌,稱為巴山背二哥。2006年,巴山背二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年11月,我們籌劃著拍一部非遺紀錄片,有同學推薦背二哥,傳承上千年卻面臨失傳的困境。』大三的李英傑,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攝像和剪輯。得知背二哥的現狀後,2016年12月10日,他和另外4名同學、1名老師帶著器材,乘車、轉車5個多小時,到了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李英傑和同學們在山裡『與世隔絕』待了4天,拍了200多個G的素材,回學校後又『閉關』兩天兩夜,剪輯製作。投稿參加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同時,上周,通過校園微博,這部《巴山背二哥》傳網被周知。
4年拍十餘部 他們用鏡頭做好傳承95後的李英傑已經參與了三部民俗文化紀錄片拍攝,巴山背二哥、地方川劇和南充蠐蟆節,每一次拍攝都讓他感觸頗多,除了用所學知識記錄下這些文化,還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進來。其實,早在2013年,李英傑的師兄師姐們就開始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民俗文化。『身為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用影像記錄保護傳統文化,是教學實踐更是專業意義。』王亮介紹,2013年至今,已經拍攝了10多部記錄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紀錄片。『開始多是教學實踐,後來在實踐中,學生們對傳統民俗的關注越來越主動,也越來越有參與保護意識。』王亮介紹,用現代化的拍器材、拍攝手法、呈現形式拍攝年輕人喜歡的紀錄片,可以讓更多年輕人關注並保護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傳播學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是王亮等教師帶著學生們在教、學、研過程中的一種嘗試、探索和堅持。4年多時間裡,他們用鏡頭記錄著南充及川東北各城市的地方民俗、非遺文化。《指尖秀》講的是廣元馬柳刺繡,《影中戲》記錄著川北皮影戲,還有南充絲綢、川北金錢板、巴山背二哥、南充蠐蟆節…等,10多部紀錄片裡,學生們通過鏡頭和專業所學,記錄講述著文化的傳承保護。今年,他們正籌備著拍攝廣元的川北薅秧鑼鼓、廣安的華鎣山滑竿抬麼妹。據了解,這些紀錄片拍攝完成後都會贈送給非遺傳承人做為保護記錄資料,同時,還將整理匯編,在西華師範大學籌備建立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資料庫。
設研究機構 在高校激發非遺活力『川東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用學生專業所學來記錄傳播民俗文化,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文化保護。』據西華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楊紅旗介紹,2013年至今,該院近百名學生先後參與到非遺拍攝中。『學生在拍攝記錄中體驗非遺,在體驗中激發非遺的活力,就是一種保護。』在他看來,學生通過切實拍攝,體驗非遺文化的原生環境,記錄非遺傳承人的歷史記憶,從而保護非遺。據楊紅旗介紹,除了拍攝紀錄片,該院正在籌備非物質文化口述史研究,梳理整理非遺文化脈絡。而下一步,還將成立一個非物質文化傳播研究機構,建立非遺資料庫,做科研專案、創業專案,通過多種方式在高校激發非物質文化和地方民俗傳統的活力,讓代表著青年一代主力軍的大學生們,記錄非遺、記住非遺,從保護傳承。
拍攝記錄地方川劇。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