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俗/細說大陸節日
![]()
細說大陸節日。 大 中 小 近年來,「找回我們的節日」成為一句中華文化復興的口號。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積澱著非常豐富深厚的中華民族心理,有哲學的,有社會學的,也有美學的。根據新華網報導,從這些傳統節日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曾經非常風流浪漫、青春昂揚的精神性格,只是自明朝以來,我們的民族性格多了一些暮氣,少了一些對人生和人性的狂歡表達,正像著名學者餘世存對大陸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的:「今天,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面臨轉型的時期,我們的民族性格需要重新被啟動,就像梁啟超在一百年前呼喚「少年大陸」一樣,呼喚公共生活的空間和社會人格的塑造。」戀戀不捨的結束了清明假期,許多人已開始滿懷期待,為一個多月之後的端午假期做計劃。「如果把生活比作平淡的河流,那麼節日就是浪花。節日給了我們調整精神,再次出發的機會。」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蕭放對大陸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傳統節日在今天有著更為豐富的現代價值,「傳承文化認知、增強民族認同、調劑精神狀態」。回溯古時,源於四季自然氣候變化與農事活動的大陸傳統節日,是圍繞祈求豐收與慶豐收這兩大主題展開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驅疫蟲、秋季慶豐收、冬季慎儲備。與二十四節氣同時並行的節日,主要表現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間。朔為「上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稱「元日」,正月朔日謂之元旦,是舊歷新年之始。隨著禮儀的形成,秦漢時期,大陸的主要節日除夕、元旦、元宵、端午、七夕、重陽等已成習俗,趨於定型。蕭放指出:「傳統節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它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民眾精神信仰、審美情趣、倫理關係與消費習慣的集中展示日。」梳理這些傳統節日,或許能讓今人對天人關係、人人關係、人與自我關係的積極作用,有新的認識。
除夕達旦守新歲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作為歲首新年,春節在大陸已經走過了至少三千年歷程,其產生與古代歷年概念的形成有著直接關係。蕭放指出,「從本質意義上說,春節根源於上古先民的時間感受與時間意識」。大陸人民以寒冬將盡,春陽萌動之時作為新年伊始,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臘祭」,其主要內容是感謝諸神上一年的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古時「獵」與「臘」字相通,人們用獵獲的野獸作為祭品舉行大祭。《禮記•月令》曰:「是月也,大飲烝。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詩經•七月》則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朋酒斯饗,曰殺羔羊」,人們將美酒和羔羊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上古的年終祭祀風俗發展至秦朝,農歷的十二月開始作為歲終的「臘月」固定下來,只是具體日期不定。直到漢代,「臘日」,即臘月初八才得以明確。到了南北朝,人們在「臘八」不僅祭祀天地神靈,還要供奉祖先,祈求豐收吉祥。這一天也發展出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比如熬臘八粥、泡臘八蒜等。《隋書•禮儀志》曰:「臘者,接也。」意思是臘有「新舊交替」的蘊意。民間常有「報信兒的臘八粥」之說,過了臘八,新年就來到了。春節(正月初一),作為歲首大節,最早確立於漢朝。漢太初元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確定以夏歷的正月初一為歲首。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遊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慶祝的日期越拉越長,逐漸演化為大陸的第一大節日。年三十是舊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