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不了孩子一輩子,你就得學會放手
陪不了孩子一輩子,你就得學會放手
講清利害讓孩子自己做決馬伊琍在談子女的教育問題時,曾講了這樣一件事,她的大女兒愛馬提出要打耳洞,徵得爸爸文章同意後,馬伊琍便開始尋覓安全可靠的穿耳處,準備女兒下課就帶她去,卻忽然想起自己高二時穿完耳洞一直發炎鼓起小包,馬伊琍隨即打電話給醫生,醫生稱:「有很大機會遺傳,並且不打耳洞沒事,一打才會發病,沒有治療辦法,屬於良性腫瘤,建議不打。」 馬伊琍便把醫生的話告訴女兒,讓女兒自己考慮清楚再做決定,愛馬想了想後最終放棄打耳洞。
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有那麼多看上去非常 「無理」的要求,如在很小的年紀就要求打耳洞、染髮、大冷天穿裙子……面對孩子的這些要求,身為父母的我們是該拿出家長的威嚴直接制止?還是耐心的講道理溫和拒絕?明星媽媽馬伊琍沒有採用其中的任一方法,而是給我們展示了另外一種方法——講清利害,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到這兒,你可能並不同意,甚至覺得荒謬,「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做法太不靠譜了!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自己選擇的後果可能會很嚴重。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替孩子做的選擇有時也未必正確,他會不會對你的苦心並不領情,甚至是心生埋怨?或更加叛逆呢?亦舒說過「喜歡一個人,就總覺著他是天底下最笨的,處處都要人操心」。在我身邊有許多為孩子操碎了心的父母,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不懂事,習慣性的替著孩子做各種決定,從決定學校、專業、工作到選擇配偶、在哪兒買房、什麼時候生孩子……在他們看來,要是沒有自己幫他們做決定,孩子就會吃虧走彎路、會摔得頭破血流,會做出讓今後後悔的決定,他們對孩子沒有信任只有不放心。
我同學Gary高中時酷愛寫作,特別想考X大的中文系,但是到了文理分科時,他爸媽竟然擅自幫他選擇了理科,原因很簡單,理科的專業好找工作,掙錢多。後來,Gary去了個二流的大學的計算機系,等到他畢業,計算機專業已經不那麼熱門了。幾經周折,Gary在一家小企業找到了一份軟體開發的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是很受領導器重,前途大好。 然而他的父母卻認為,他的工作又累又不掙錢,硬是以每天兩個電話的頻率把他逼回了家考公務員。兩年後,他終於考上了當地的某個部門的公務員,娶了父母幫他選擇的女孩,婚後兩人天天吵架,沒出半年就離了婚。Gary覺得是父母毀了自己的生活,辦理完離婚手續後,直接收拾東西回了北京,幾乎不和父母聯繫。Gary的例子或許有些極端,但是確實是給我們提了個醒。作為父母,我們無法預計未來發生的事,更不能保證替孩子做的決定就一定是正確的,既然是這樣,我們何不試著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呢?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個「獨立成長論」,她認為獨立是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做父母的應該明白,事事幫孩子拿主意,雖然為孩子提供了比較優越、舒服的環境,卻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性。要知道,依賴一旦成為習慣,就很難改掉。 如果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就應該讓孩子及早的學會自己做決定。我們可以在孩子有了我願意做、我會做的表示時,就開始讓孩子在限定的範圍中進行一些選擇,父母只做正確的引導,這樣不僅能夠避免他們走偏走歪,也可以及早的鍛鍊他們獨自判斷、做決定的能力。然後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步放權,等他們成年後,就可以完全讓他們自己拿主意,自己對自己負責。孩子自己做的決定,比父母更客觀我們常常認為替孩子做決定是我們做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雖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和判斷。他們可能比你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我的鄰居家裡有個9歲的男孩,他的父親是籃球教練,為了他培養成下一個姚明,天天強迫他做各種訓練,但是他對籃球壓根沒興趣,經常想著法子偷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別人在跳民族舞,立刻被深深吸引了,於是一有時間他就看著網上的教學視頻反覆練習。他爸發現後,胖揍了他一頓,但是他仍舊堅持不放棄,最終,他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成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舞者。 孩子的主動性往往是從內心產生的,如果我們替孩子做出的決定並不是他的興趣所在,他就會很容易厭倦、缺乏堅持的動力,而如果是他自己經過考慮後作出的決定,必定已經是激活了自己的心理內力,他就會更認真對待,堅持的時間也會更長,更容易成功。你讓孩子做決定,就應該尊重他的決定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做決定前都會禮貌性的問問孩子的意見,這種做法非常值得讚賞,但是對於孩子的意見他們卻顯得不那麼尊重,因為他們總會試圖說服孩子做出改變。放暑假,有一位媽媽想讓孩子報個興趣班,她特別「民主」的讓孩子自己選擇一項喜歡的興趣班,孩子考慮後選擇了繪畫。這時這個媽媽就自動開啟了「說服模式」,以各種的理由來否定孩子的選擇、誘導孩子去選擇她認為更重要的數學興趣班。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小,還不足以作出正確的決定,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與其溝通後,指導他們作出決定。但是如果一旦你同意了讓他自己做決定,那麼就應該信任他、尊重他的決定,不要橫加干涉。如果孩子的個人決定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且父母長期過度包辦,他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制,自信心會受打擊,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評價,長大以後,可能會缺乏判斷和做決定的能力,缺乏責任感,缺乏主見。到那時即使父母想訓練他讓他自己作主,他的這種意識和能力恐怕也難以培養起來了。讓孩子做決定,不要過分擔心他們會選錯對於我們大多數家長來說,不肯放手的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放心,害怕一放手,孩子就走錯了路,學壞了。但是,我們不可能陪著孩子一輩子,更不可能幫他們規避所有的風險和失敗,只有讓他們做學會自己決定,才能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對自己負責,下次做決定時,變得更加的謹慎。有一個同事,高考敗北後,執意不復讀而選擇參加工作,她的媽媽雖然很生氣很擔心,但是還是尊重了她的選擇。她在醫院裡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每天做的很開心,媽媽也從就沒再提上學的事。兩年後一次同學聚會,滿桌的人都在談學業、談理想、談學校里的各種有趣的見聞,她發現自己根本插不上話,那一刻,她突然就後悔了自己當初的選擇。到家後,她跟媽媽說要回學校復讀。她媽媽答應了她的請求,但是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要上一類本科大學。在高考前的一年裡,她開始沒日沒夜的玩命學習,一年後奇蹟般的考上了名校。上了大學,她也沒有絲毫的放鬆,比任何人刻苦努力。因為一次失敗的選擇,讓她懂得,讀書才是她最好的出路。我們都希望孩子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每一個決定都能讓他們變得更好。但是即使他們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也並不可怕,因為失敗也是成長的一部分,也是一種人生經歷,它會教會怎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有一定的風險,但是正是這種風險,讓孩子可以真正成為獨立的個體,這或許才是做父母的對孩子最大的負責。下載中...下載中...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