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無現金社會最大挑戰 央行點出這原因
▲中央銀行指出,台灣民眾仍偏好現金支付,而Apple Pay雖然綁卡數多,但交易金額是否能持續成長尚待觀察。(圖/NOWnews資料照) 大 中 小 國際行動支付包括Apple Pay及Samsung Pay陸續在台上線,也在國內掀起另一波行動支付熱潮,不過,由於台灣人仍偏好現金支付,也讓推動「無現金社會」遇瓶頸。央行就指出,2016年我國民間消費總額達9兆元,其中6兆元的消費金額仍使用非電子支付工具包括現金,因此,如何增加電子支付消費,也成為發展無現金社會的重大挑戰。央行指出,我國大部分支付交易均已電子化,但民間消費支出仍偏好使用現金,目前國內支付工具主要分成兩大類,包括透過「銀行帳戶」進行資金移轉,還有透過信用卡金融卡及儲值卡等「卡式支付」處理,而2016年國內電子支付總額高達615兆元,為同年GDP的28倍,金額相當龐大。不過,央行表示,透過「銀行帳戶」進行電子資金移轉的金額達612兆元,包括來自央行同資系統的447兆元及財金系統的135兆元,就占整體電子支付的99.5%,涵蓋全部大額支付及部分零售支付交易。至於「卡式支付」金額僅約3兆元,主要用於消費支付,相對於2016年我國民間消費總額約9兆元,顯示尚有6兆元的消費金額仍使用非電子支付工具包括現金,其占國內全體支付總額比重不高,央行表示,如何將其納入電子支付範疇,為我國推動無現金社會的最後一哩路。
▲央行統計,2016年電子支付總額高達615兆元,圖為各類電子支付工具金額及占比 。(圖/中央銀行提供)不過,央行也強調,雖然目前「卡式支付工具」消費金額有限,但其流通卡數相當大,2016年達1935.9萬張,深具發展潛力,並已督促財金公司協助金融機構拓展金融卡及行動支付服務,其中在推動行動支付部分,攜手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發展「台灣 Pay」,協助金融機構透過 「HCE 及 Tokenization 雲端行動支付共用平台」,拓展行動支付服務與應用,同時,配合金融科技發展政策,規畫訂定國內QR Code行動支付共用標準,深化普惠金融。至於Apple Pay登台,台灣Pay因應措施,央行指出,據Google統計,我國約有82%的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另據IDC「2016 年台灣手機市場調查報告」統計,國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作業系統,Android占80%、iOS(Apple)占20%,而Apple Pay在3月29日正式登台,上市9天綁卡數就近70萬張,雖然下載卡數多,但交易金額是否能持續成長, 尚待觀察,央行並以大陸Apple Pay為例,據媒體報導上市首日綁卡達3000萬卡,但至今交易量仍以大陸國內品牌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為主。央行說,配合推動行動支付,台灣Pay已擬4大對策,包括一、以「銀行」為主體,精準溝通已持有適用卡片的非iPhone用戶或潛在用戶,並於收單特店加強推廣,以有效提升綁卡量及交易量。二、積極協助金融機構,加速「金融卡-雲支付」(購物、轉帳、 繳費、繳稅、提款)業務推展。三、由於「QR Code 掃描支付」不受手機作業系統、品牌、商家規模限制,將積極爭取主管機關認同,促請金融機構加快相關系統開發建置,以創造「本土品牌」行動支付的特色與差異性。四、 將持續優化台灣 Pay(HCE)服務功能,在今年底前提供Android版手機皆能使用台灣Pay行動支付服務功能,並新增iOS版以滿足Apple手機用戶需求,同時,簡化付款流程,以加快結帳速度,台灣行動支付也表示,今年底綁卡量就要達到10萬卡目標。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