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8II總設計師:造出大陸人的「爭氣機」

顧誦芬院士與夫人江澤菲在家中。江澤菲曾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兒科專家。 大 中 小 在「一窮二白」背景下,設計出大陸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冒生命危險親乘戰機三上藍天,只為弄清飛機設計問題;「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根據新華網報導,他以對大陸的赤子之心,捧出了大陸噴氣式飛機設計和空氣動力學研究的累累碩果…… 載譽無數、卻又從不居功。一路走來一路歌,一生立志讓大陸人自己擁有「有底氣、能爭氣」的飛機,他就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陸殲8II飛機總設計師─顧誦芬。「一張白紙」幹出大陸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時至今日,87歲高齡的顧誦芬回憶起當年與飛機結下的不解之緣。1940年,在民族危亡、外敵侵略之際,10歲的顧誦芬收到叔叔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一個航模,「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顧誦芬介紹,自己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沉浸在了飛機的世界中。而在戰爭時期,空襲和轟炸,更讓年幼的顧誦芬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他曾暗暗發誓:「一定要搞出屬於大陸人自己的飛機!」
帶著這顆種子,顧誦芬從青蔥年少到意氣風發,從黃浦江畔前往冰雪北國。1956年8月,原航空工業局在瀋陽112廠建立了新大陸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這支薈萃著新大陸最優秀飛機設計師的隊伍中,顧誦芬承擔了氣動組組長的職務。為解決機身採用兩側進氣的難題,顧誦芬把所能搜集到的全部資訊加以消化、梳理、匯總,最終形成可以進行氣動力設計計算的一套方法,圓滿完成了翼型、翼身組合型式選擇與計算、進氣道參數確定和總體設計所需資料的計算。一勤天下無難事。顧誦芬與軍工專家們一起,利用當時僅有的、從沒在工程中應用過的風洞,邊摸索、邊試驗,最終取得了理想的結果。據顧誦芬回憶,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白天下班後,他還得帶著同事一道去醫院收集廢針頭,焊接在銅管上,組成模型……1958年7月26日,殲教1飛機在瀋陽首飛成功。顧誦芬在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新大陸飛機設計事業創建了屬於大陸人的氣動力設計方法,也在應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實踐方面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為了給飛機找問題 親乘戰機三上藍天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實現首飛。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飛機出現強烈震動,這讓所有參研人員都懸起了一顆心。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親自乘坐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觀察震動情況!據當時駕駛飛機的試飛員鹿鳴東回憶:「顧總那會兒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卻絲毫不顧過載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自帶著望遠鏡、照相機,在萬公尺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這讓所有在場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動。」與顧誦芬亦師亦友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專家、大陸科學院院士李天當時也見證了這一「壯舉」。據李天回憶,由於顧總的另一位師長─殲8飛機首任總設計師黃志千逝於空難,顧總的夫人江澤菲曾和他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這並不是出於對飛機安全的不信任,而是不忍承受失去至親的痛苦。這次,顧誦芬要登上的還不是民用大飛機,而是風險更高的戰鬥機!所以他必須瞞著妻子、瞞著家中每一位親人。顧誦芬本人坦言,當時也來不及想這麼多。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正是源於一次又一次地反覆觀察和大膽嘗試,顧誦芬最終和團隊一同解決了氣流嚴重分流的問題,並親自做了對飛機後機身整流包皮的修形設計,徹底排除了飛機跨聲速抖振的現象。家學世傳 對知識的信仰永遠不變顧誦芬時常被問到一個相似的問題:「您這麼做到底為了什麼?」為名乎?為利乎?只為此身長效國。如今已近90歲高齡的顧誦芬,仍能清晰記得父親和其他長輩對自己的言傳身教,以及侵略者在他身邊投下炸彈時的巨響。這一靜一動、一張一弛之間,構築了顧誦芬作為一名黨員、一名知識份子的信仰。在他的人生座標裡,既有來自身為文化大師、上海圖書館名譽館長的父親顧廷龍老先生流淌的中華文化的「血」,也有屬於新大陸第一代知識份子艱苦奮鬥的「脈」。在顧誦芬的研究生涯裡,兩種「血脈」交相輝映。知識份子應以一種怎樣的姿態生活在當下?家國情懷,以及對知識永遠不變的信仰……「尊重知識、敬畏知識。」從顧誦芬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跨越時代、累世傳承的知識份子家庭所給出的大陸答案。「學技術、用技術;學知識、用知識。」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在顧誦芬的眼中,報國、強國,純粹而堅毅。「要能做出新的創造,必須多讀書。」時至今日,年近九旬的老院士仍是「早晨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在國外學術機構上看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一定會馬上分享給相關年輕設計師,和他們一起加緊學習。一思尚存,此志不懈。即便是最艱難的時刻、最危險的處境以及生命的最後一天,都不會輕易放棄。這就是顧誦芬,一位純粹的航空人、一位讓人敬重的知識份子。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