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追洋速食的日子 「兩雞相鬥」何必要勝負

麥當勞王府井餐廳,1992年。 大 中 小 『肯德基是我們的,麥當勞也是我們的』,繼去年9月初肯德基母公司百勝大陸引入春華資本及螞蟻金服後,前不久,中信凱雷以近21億美(合人民幣約為144億元)元入主麥當勞大陸。對中資『拿下』兩大洋速食巨頭大陸區業務,有人笑談,在肯德基吃炸醬麵、在麥當勞喝豆汁指日可待。根據青年公社報導,從開『洋葷』高消費的場所,到大陸人城市生活中尋常的商業配置,洋速食早已不是什麼文化和身份標籤。人們帶著興奮在前門排成長龍等候品嘗一塊原味雞的場景,距離今年正好30年。『找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地方』北京日報頭版刊1987年11月13日發消息:『美國,也是西方在大陸,也是北京第一家速食聯營店—肯德基家鄉雞北京速食廳昨天正式開業。北京市副市長孫孚凌、市顧委副主任陸禹、美國駐華大使洛德和夫人、肯德基家鄉雞公司董事長鄧邁亞等出席了開業典禮。』兩個『也』字和來賓規格顯示了這條短稿不一般的資訊含量。大陸餐飲業開始引進外資,同樣成為當日外電報道的大陸重要新聞。這家毗鄰天安門廣場,位於前門西側的炸雞速食店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公尺、座位506個,為全球肯德基門店規模之首。當記者問為什麼將最大分店設在北京時,肯德基國際公司副總裁王大東笑答:『因為我們在北京找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地方。』在10月6日起試營業的37天裡,該店每天營業額萬元(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以上。無論新聞,還是廣告,關於洋速食的一切都強調這是『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北京日報刊發的《美式風味飄京城—記肯德基家鄉雞落戶北京》一稿中,記者寫道:『廚房每小時制作2300塊炸雞,三層樓營業廳保証客人能在兩分半鐘吃到炸雞。這既是對現代化生活節奏的適應,也是對大陸傳統飲食習慣的挑戰。它向人們揭示:那種把大量時間花在廚房,以及慢吞吞的餐飲服務速度狀況必須改變』。炸雞很快,但想吃到絕不僅僅需要『兩分半鐘』。很長一段時間裡,前門店一到飯口都處於里三層外三層排長龍的狀態,甚至成為到京旅遊的一景。去肯德基嘗鮮兒,然後跟門口的肯德基老爺子合影留念,是大陸人民的時髦。剛開業時,肯德基所售品種有限,除了2.5元一塊的原味雞,還有土豆泥、菜絲沙拉、麵包和可樂,兩年後,才有單價4.5元的漢堡上市。相較普通幹部不過百元的月薪,吃肯德基算得上高消費,不少家庭要攢上一陣才舍得帶孩子來享受。戲劇性的是,每個星期天,都會有人在肯德基三樓舉行婚禮,如今看來或許不可思議,當時卻是件挺有面子的事。『遲到』老對手5年的麥當勞1992年4月23日在王府井最繁華地段開出其在京第一家店,規模也是全球之首。北京日報記者發現,麥當勞其實早就來了,為製作招牌炸薯條,麥當勞1984年就來華尋覓良種土豆種植基地,並最終定在了承德圍場,選擇乳製品、麵包、肉餅、番茄醬等的供應商也幾費周折。從種土豆開始深謀遠慮的市場佔領,收獲是驚人的。據報導,開業後,每天前往麥當勞就餐的人數在一萬三千人以上,火爆情形超過了任何一家飯店餐館。『超級收銀機』魅力在哪兒?洋速食店人潮湧動,狀若『超級收銀機』,迅速被視為全方位剖析和學習的對象。做大陸的肯德基、做某某界的麥當勞,一度是對標先進的口號。滿城紛說洋速食,到底好在哪兒?1989年2月13日,北京日報頭版《『肯德基』的魅力》這樣描繪:做醫生的母親給兒子買了份十元套餐,對雞肉、菜絲沙拉和土豆泥的搭配很滿意,『別小看這點東西,熱量、蛋白質、維生素可是全有了』;一對大學教師情侶是常客,男士青睞洋速食的平等氛圍,『無論部長還是平民,大家都得自己端著盤子找座位』。女士中意一次性食具,『在這裡吃飯讓人放心』;記者則注意到了標準化和嚴格管理:解聘做不到微笑服務的員工,雞塊炸出超過一個半小時不能再賣,不管剩多少都要扔。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