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揭古籍修復師的日常:耐得住寂寞 每天都如履薄冰

劉建明正在指導徒弟裝幀古籍。 大 中 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越來越高漲,從國學熱到戲曲進校園,從《中國詩詞大會》熱播到各類文化綜藝節目的跟進,深埋在血脈裡的傳統基因被各式各樣的文化形式喚醒。根據新華網報導,今年年初,中辦、國辦下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旨在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主要內容涵蓋戲曲、書法、高雅藝術、文化典籍、非遺、傳統歷法、醫藥、文物、大陸園林等多個領域。從本期開始,文化綜藝版面將推出《傳承之美》欄目,深入挖掘文化傳承中的那些人和事,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傾聽傳統文化在當下社會中傳承與創新中的故事。敬請讀者關注。從早八點半到下午五點,準時上下班,全年如此,無一例外。對於工作壓力較大的一線城市來說,這樣的工作時間是不是有種羨煞旁人的感覺。不過,如果你能看到他們工作時一絲不苟甚至物我兩忘的狀態,或許對這份神秘而特殊的工作會有個全新的認識,他們就是連接歷史與現代的『修書人』、為古籍『診斷治療』的『醫者』—古籍修復師。2月27日,北京的春天來得有些早,溫暖的陽光透過古樸而明亮的茶色玻璃窗灑落在國家圖書館幽靜的長廊內,沿著蜿蜒曲回的廊道,記者終於在這座亞洲最大的圖書館一層拐角處找到了修復師們的工作地—國圖古籍館文獻修復室。
修復師向記者展示即將修復的一頁西夏文古籍,據估測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國手』老師傅:所謂『匠心』不過一個『真』字『這是絮化比較嚴重的一本,機器修復不了,只能手工一點點地揭,用我們的行話叫揭書頁。』修復師李英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手中粘黏在一起的書頁一邊向記者介紹,『幹我們這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心要靜,否則稍不耐心就把文物損壞了,工作了三十五年,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聽著李英的介紹,記者不由自主地屏氣凝神,生怕一個不注意會給眼前這本百年前的古書造成損傷。李英正在修復的是清乾隆藏書『天祿琳琅』,這套藏書總共291部,破損嚴重的有300多冊,經專家鑒定這套書成書於元代。『有一冊已經變成「書磚」,都粘在一起,就要經過蒸、揭等步驟。有經驗的修復師就會修復一些難度比較大的,比如我手中的這本大概每天只能修兩頁。』有時候遇到絮化程度高的古籍,還會因書絮中的細菌引起皮膚過敏。『當時滿臉起大包,過了很長時間才消。』提起2003年的一次過敏經歷,李英仍覺得心有餘悸。因為修復工作的特殊性,每到下午五點文獻修復室便準時布防,所有人必須結束工作。與多數行業要求快相比,修古籍則是個慢工出細活的事。和古籍相伴三十余載『慢時光』的還有另一位修復師——劉建明,他們都是古籍館文獻修復師的『寶貝』,在館裡19位修復師中,老同志有近一半,但隨著近幾年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古籍修復面臨著傳承的緊迫任務。『手工技藝都有師徒傳授的問題,以前師傅會留一手,現在是老師,會100%教給學生。』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的劉建明除了在館裡帶徒弟還經常出去給高校和其他修復機構講課。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