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職業農民正式上崗 90後大學生為何要去當「農民」
90後大學生為何要去當「農民」? 大 中 小 黑框眼鏡、白大褂、膠皮手套……一提到這些東西,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實驗室或者醫院,但這個場景也可以出現在現代化的農業園區。在小湯山特菜基地的現代化溫室裡,20多個從荷蘭、以色列等國引進的新品番茄正在旺盛生長,而照顧這些植株的是18位90後大學生。根據青年公社報導,這些來自北京、江西等地的大學生,正是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探索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第一批實踐者。
改變父輩土裡刨食的辛苦模式劉清林是北京農學院的一位大學畢業生,記者採訪他的時候,這位1992年出生的小伙子正在給結滿果實的番茄串戴上防墜落的番茄夾。從溫室頂端照進來的陽光灑在小伙子臉上,白大褂在綠色葉子的襯托下格外顯眼。對於劉清林來說,這個智慧溫室就是他的實驗室。劉清林家裡有四五畝大桃,從小就跟著父母在果園中勞作,對農業並不陌生。這次來參加培訓,劉清林覺得最高興的就是可以學到很多先進設備的使用方法和國外先進的管理辦法,稱將來『有興趣把農業做好』。劉清林告訴記者,小時候家裡種桃樹,父母非常辛苦,一天到晚在果園中忙碌,等到售賣時價格還上不去,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現如今,農業正在發生變化,從事農業勞動的新時期職業農民也應該與以往不同。在這個90後小伙子眼中,農業應該具備更高的科技、更高的產出效率,絕不再是父輩人土裡刨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模式。記者看到,這個連棟智慧溫室里隨處可見現代化的設備設施,管理方式也是『工廠化』的。所有的番茄都種植在方塊大小的特殊岩熔棉裡,腳下看不到一點泥土,植株徑直攀升至2公尺多高的棚頂,卻又極有條理地掛在架子上,結滿果實的番茄串都掛在方便採收的位置,專用的採收機械來回一趟只需要十幾分鐘時間。因為新品中有一多半都是來自荷蘭的品種,一位荷蘭技術專家還被請來全程呵護番茄的生長。等到上市時,這些番茄走的都是精品路線,身價也比一般番茄金貴,一斤要賣到二十多元(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
城裡孩子紮根大棚 理由是『喜歡』與劉清林不同,來自江西的劉祺是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可是,這個1994年出生的城裡人對於農業並不排斥,讀大學時選擇了長春科技學院的農學專業,現如今又以應屆畢業生的身份參與了此次培訓,理由同樣是簡單的『喜歡』二字。當別的同齡人在電腦、金融這些熱門專業里考證拼搏時,劉祺一頭紮進京郊的現代化大棚裡,盡心侍弄著這些進口的番茄品種和現代化設備。採訪那天,劉祺非常開心的告訴記者,自己一小時可以上500多個番茄夾了,差不多是棚裡最快的速度,這是他近幾天的努力成果。從最簡單的蔬菜種植開始,劉祺打定了主意要在農業領域裡紮紮實實地往前走。過幾天,劉祺還打算去跟荷蘭技術人員多交流一下,請教精確水肥管理的問題。雖然年齡不大,可是劉祺談起農業來頭頭是道,他對於目前大陸的農業發展不均衡和低水平都有些擔憂,想用自己的所學來做一點改變,認為資源稟賦的不均可以通過科技的手段來進行提升。在採訪的最後,劉祺向記者透露將來自己要開闢一片地,種自己喜歡的東西,把農業的科技夢想變成現實。記者了解到,熟悉蔬菜種植只是培訓的開始,等待他們的還有嫁接育苗、病蟲害防治、現代化精確水肥管理、電腦操控設備、機械採收等實踐課和相關理論學習。培訓的目的是為了探索職業農民的培育新模式,通過分工種的專業化技術培訓、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達到相關考核標準才算培訓合格。這首批經過選拔的培訓者共有18名,都是來自北京農學院、山西農大、保定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的大學生,他們都具有農學學歷背景,對現代化農業有興趣、對農業有感情。經過3個月高強度的理論和實踐培訓之後,這18位大學生將成為『全能型』現代農業從業者,了解農作物的全生育期各生產環節,可以去往規模化生產企業直接提供專業的社會化服務。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