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一位父親在暮年告白:不要在孩子的童年中缺席了!
本文已獲授權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遺
![]()
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
拾遺物語 「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里,沒有手。為什麼?因為在孩子記憶里,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劉墉 「一個好父親勝過100個校長。」——哈伯特
![]()
01 教育家孫雲曉講過一件事: 有一天傍晚,他打出租車。 的哥問:「你做什麼工作啊?」 孫雲曉答:「做兒童教育。」 的哥有點不屑:「老爺們還搞兒童教育啊!」 聊天中,孫雲曉知道他有一女兒, 就反問:「你不管孩子的教育嗎?」 的哥得意地說:「教育孩子是他媽的事,我就管掙錢!」 心理專家劉贇也說過一件事: 她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時, 經常碰到一外籍爸爸也來接他的孩子。 她很好奇:「你不工作嗎?」 老外答:「工作啊。」 劉贇問:「那怎麼經常是你來接孩子?」 老外答:「我還覺得奇怪呢,為什麼你們總是媽媽和老人接孩子?」 去年父親節,《家長報》報過一件事: 一小學某班搞了個「爸爸沙龍」, 為什麼要搞這樣一個沙龍? 「因為每次開家長會,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媽媽。」 所以老師這次想和爸爸們交流一下。 沒想到的是,那天來參加沙龍的,70%還是媽媽。 有兩位爸爸雖然來了,卻連孩子讀幾班都不知道。 「爸爸」在孩子們的成長中, 一不小心就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里,沒有手。為什麼?因為在孩子記憶里,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畫家劉墉說。
![]()
02 去年底,中國青年報做過一個調查: 94%的受訪者坦言,身邊就有「影子爸爸」。 2015年,上海社科院做過一個調查: 孩子教育主要由父親負責的比例, 十年間,從30%下降到20%左右。 這兩個調查都在大聲詢問:爸爸去哪兒了? 是啊,爸爸都去哪兒了? ●下班後不愛回家 「今天晚上要加班。」 「今晚單位有個應酬。」 不管單位是否真的需要加班, 不管是否真的必須出去應酬, 很多爸爸都是能多晚回家就多晚回家。 到了周末,又會說:「約了人踢球。」 ●陪孩子是老婆的事 覺得「男主外,女主內」天經地義。 問一同事:「你怎麼從不陪你兒子玩?」 他說:「男人負責在外掙錢,陪孩子是老婆的事。」
![]()
●永遠在玩手機 李寧在群里說老公的「事跡」, 立刻引發媽媽們的一片共鳴: 「現在總算明白為什麼說父愛如山了, 因為父親們每天回家不是抱着手機, 就是葛優躺地靠在沙發上看電視, 像山一樣杵在那裡一動不動!」 ●男人天生就不會帶孩子 上個月,一位媽媽抱怨: 「我老公平時不愛和寶寶玩, 我又做家務又帶孩子,整天累死了。 問他:你就不能幫幫我嗎? 他說:我不懂怎麼帶孩子啊!」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 一男的吹噓:「我老婆能洗衣服、做家務、做飯、帶娃、逛街,自己賺錢!」 朋友答:「像你老婆那樣的,在我們這裏叫寡婦。」 父親,成了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中國家庭,很多都是「喪偶式育兒」。
![]()
03 成龍在自傳里寫過一件事情: 有一次,他老婆有事走不開, 就讓他去學校接兒子房祖名回家。 成龍跑到小學去接,等半天也不見人。 後來才知道:「兒子已經上了中學。」 忙於拍電影,疏於陪伴和教育兒子, 結果房祖名後來沾染上了大麻。 成龍後悔不已:「我不是一個好爸爸。」 2002年2月23日,北京動物園, 兩隻黑熊突然口吐白沫,載倒在地, 來回翻滾,口中發出「嗷嗷」慘叫。 而肇事者,竟是清華大學學生劉某。 警察問:你為什麼要用硫酸潑熊? 劉某答:我想驗證一下熊到底笨不笨。 詢問發現,劉某還做過不少惡劣事件。 而這些惡劣事件之根——「我來自單親家庭,父親在我生活中完全缺失。」 美國父道組織研究發現:60%的強姦犯、72%的少年兇殺犯來自無父家庭,90%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自無父家庭,75%的吸毒青少年來自無父家庭。
![]()
缺少父教,容易造成一系列問題: ●男孩易變「娘娘腔」 缺乏冒險精神、探索意識, 性格陰柔懦弱、膽小怕事。 ●女孩容易成為「大叔控」 缺少父愛的女孩缺乏安全感, 所以長大後容易變成「大叔控」。 ●孩子容易產生情感障礙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缺少父愛的孩子情感障礙十分突出:抑鬱、任性、多動、依賴、自尊心低、自制力弱、攻擊性強。嚴重的則熱衷於早戀、逃學、偷盜、吸毒、酗酒等,甚至迷戀暴力。 ●孩子容易出現成癮性人格 孩子出現成癮性人格,首要責任在父親。 比如,北京軍區總醫院研究發現,造成網絡成癮的病因,排名第一的就是父愛缺失。 ●孩子的智商情商會低一些 世衞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天與父親共處兩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 ………… 所以,教育家孫雲曉說:中國的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 父教缺失,會讓孩子一輩子都缺鈣。
![]()
04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男孩, 讀初中,體重超重,學習成績偏下, 而且總喜歡跟女孩子混在一起, 鮮少與男孩有交集,自己還不覺得有什麼。 媽媽擔憂得不得了,帶他去看心理醫生。 結果發現:男孩的性別認同發生了錯位。 在這個家庭里,父親總是缺失,而媽媽特別寵溺孩子,導致的後果就是,孩子與媽媽並未真正脫離共生關係。 很多5歲前的孩子認為,只要他們願意,男孩可以成為媽媽,女孩可以成為爸爸。 5歲以後,孩子才慢慢會有穩定的性別認同。 所以,父母共同陪伴與教育孩子非常重要, 這會讓孩子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別特徵。 也就是說, 父教,是性別之育。
![]()
05 作家林曦講過一個父教的故事: 孩子與同學打架,回家後大哭。 我問他:「你很委屈,很生氣嗎?」 孩子說:「嗯,我要報仇。」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麼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電視里一樣,用劍刺他。」 「好,這樣很解氣,爸爸幫你準備一下。」 過了一會,我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樓。 孩子一臉驚訝:「你怎麼拿這麼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會被帶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個月,所以要給你帶換洗衣服;如果用劍的話,就要呆很長時間,肯定得準備被子啊!」 孩子紅着臉說:「真的會這樣嗎?」 我認真回答:「嗯,法律規定是這樣。」 「那我們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氣嗎?」 「其實我也有錯,我不生氣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從此以後,孩子學會了選擇和代價——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往最壞的結果想一想,這個最壞的結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試一試。如果承受不了,就不會去做。 父教,是規則之育。
![]()
06 一個朋友講了他教育兒子的故事: 孩子期末考試,數學不及格。 拿着成績單給他看,一臉不開心。 朋友問:「你有沒有找到原因?」 孩子理直氣壯:「老師教得不好,愛發脾氣,我們都不喜歡他。」 朋友問:「那你們班第一名考了多少分。」 孩子答:「100分。」 朋友說:「我非常敬佩這位同學。」 孩子問:「因為他考得好嗎?」 朋友說:「不是因為他考得好,而是就算他不喜歡數學老師,他還是努力地去學,就像太陽,帶着自己的光芒。」 孩子有點好不意思了。 朋友繼續說:「你呢,就像鏡子,別人讓你不開心了,你反射出來的就只有不開心。一個人啊,應該學會對自己負責。」 孩子低下頭:「我知道了。」 從此,孩子的數學成績便穩步提高。 他學會了對自己負責,遇事不抱怨,犯錯也不會推卸責任。 父教,是責任之育。
![]()
07 一位我尊敬的公務員朋友, 講過他父親教他做人的故事: 他爸在他暗戀一個姑娘時說: 「一個姑娘不會因為你專一痴情而喜歡你,只會因為你優秀而喜歡你。」 朋友感嘆:真是醍醐灌頂。 初中一年級,他爸問他。 「怎麼才能讓別人尊重你?」 「我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我。」 「錯了。是實力。」 朋友感嘆:太他媽深刻了。 公考競爭最激烈那一年,老爸問他。 「你為什麼想考公務員?」 「想過朝九晚五的穩定生活,想受人尊敬。」 「你錯了,當官,是要為大家做點什麼。」 朋友感嘆:這話,我一直銘記於心。 他父親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 從來輕聲細語,只對他說過一句狠話: 「不要妄想我會給你報銷發票。」 朋友感嘆:這句話,也成了我的做事準則。 後來,他身邊同事很多都犯事入了獄, 但是他卻一直清清白白、平安無事。 他感嘆:所以我一直很感謝我父親。 父教,是遠見之育。
![]()
08 拾遺君也說說自己的父親。 我父親最喜歡說一句話: 「幹什麼都不容易,多體諒體諒別人。」 印象最深那次是我半夜下飛機, 坐黑出租走了十幾公里,花了250塊錢。 我回家抱怨:「這黑車真是太黑了。」 父親說:「貴不貴不是你這麼算的,你想想,黑出租生意並不好,別人一晚上也許只接到你一個人,守了一夜才250塊,你還覺得貴嗎?幹什麼都不容易,多體諒體諒別人。」 就因為這句話,我學會了換位思考, 為他人着想,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父教,是人格之育。 前段時間,在央視看到一故事。 一長途車司機,因為常年不在家, 就利用寒假帶着兒子一起出車。 那路真是陡峭崎嶇,行車步步驚險。 在翻越一座大山時,車子壞了。 父親趴在雪地上修車,一趴兩小時。 車修好,衝上山頂那一刻,他告訴兒子: 「你記住,人生就是這樣。關鍵時候就得咬着牙往前沖,衝上去就能看到霞光萬丈。」 這位父親只有小學文化, 兒子後來考上了博士, 在讀期間沒向家裡要過生活費。 兒子說:「父親,讓我學會了獨立。」 父教,是獨立之育。
![]()
09 女人與男人身體、性格、思維的不同, 決定了母教與父教有着顯著的區別。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男人較女人來講,更具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這些特點,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比如,針對父親的探索精神, 「媽媽總是拉着小孩子的手, 而爸爸總是讓小孩自己在後面走或前面走, 在車上也是這樣,媽媽一般總是抱着孩子, 而父親甚至可以讓小孩吊在欄桿上晃來晃去。」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人生下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親密性,母親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一個是開放性,這方面父親具有天然優勢。 母性教育是一種「根」的教育,目標是使生命滋潤、豐滿。 父性教育是一種「主幹」的教育,目標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 所以孩子稍大之後,父教的影響就遠大於母教。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規則和紀律。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一個好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
11 浙江瑞安市蔡笑晚是父教倡導者。 他有六個小孩,孩子上中學前一直生活在鄉村。 可這些孩子都取得了輝煌成就: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 現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25歲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 後被美國聖約翰大學錄取,獲得博士學位;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 後就讀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 六女蔡天西,18歲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28歲擔任哈佛大學最年輕副教授。 很多媒體問:「你的育兒秘訣是什麼?」 蔡笑晚說:「把父親角色當事業來經營。」 在他看來,那些只在周末晚上親一下孩子額頭的父親不但失職,更是失敗:「父親是我的終身事業,它在所有日常事務中永遠排第一位!」 他說: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蔡笑晚的成功證明了一點: 從某種程度上說,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
12 真正的父教,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的技巧, 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成為好父親,從做好一些小事開始: 1、做個善解人意的父親 2、做個好玩的父親 3、做個學習型的父親 4、做個講理的父親 5、做個蹲下來的父親 6、做個堅忍的父親 7、至少教會孩子下一種棋 8、與孩子一起「異想天開」 9、帶孩子一起鍛煉身體 10、和孩子一起享受讀書的樂趣 11、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12、帶孩子長途旅行,開闊視野 13、帶孩子參觀博物館 14、和孩子一起去感受奇妙的藝術世界
![]()
15、帶孩子去參觀著名的大學 16、帶孩子一起去獻愛心 17、對孩子說說自己的工作 18、和孩子一起給媽媽準備生日禮物 19、帶孩子去看看糧食是怎麼來的 20、和孩子商討他的月度零花錢數目 21、教孩子一些安全常識 22、和孩子一起學習遵守交通規則 23、與孩子一起制訂學習計劃 24、和孩子一起準備晚餐 25、和孩子一起孝順長輩 26、和孩子一起欣賞音樂 27、帶孩子一起去做客,教孩子禮儀 28、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 29、讓孩子明白財富是由勞動換來的 30、和孩子一起做「節約標兵」 31、和孩子一起來記賬 32、和孩子談論理想 33、與孩子一起面對挫折 34、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兌現承諾 35、和孩子一起動腦筋解決問題 ▼ 歡迎轉發朋友圈。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台。 法律顧問 | 重慶沁山律師事務所 生命中總有一束光 足以穿透黑暗
![]()
徵稿 徵集拾遺風格的「人物類」「觀點類」原創稿件,3000一30000元/ 篇(甘願傾囊,只求好稿)。徵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本文已獲拾遺 授權 微信號:shiyi201633 原文標題:爸爸,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