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瘦菊子/釣蝦瑄之怒
▲富邦悍將林哲瑄。(圖/資料照富邦悍將提供) 大 中 小 「原來在台灣贏得金手套是不需要撲球的!真的長知識了!」這是中華職棒2017年開季初最有意思的話題,這句話也該列為名言,與陳金鋒的「球來就打」一同爭輝。不要以「鼠肚雞腸」的氣量,看待林哲瑄臉書上的發言。確實有氣話的部分,但正面想想,什麼才是金手套級的守備?一流的防守需不需要撲球?由這兩層面思考比較有價值。過去觀察防守功力看傳統的守備率太粗略,以「聯盟平均」、「優於平均」、「低於平均」三種評斷略嫌主觀,球探或教練認為該守備員對第一動作啟動的判斷,移動的正確,守備範圍廣狹,落地接球、補位、傳接等等非常細,再輔以Baseball Referenece提供的進階防守數據的守備WAR值或FanGraphs守備數據UZR (Ultimate Zone Rating)和DRS(守備省下的分數)一同參考,更準確地浮現守備的價值。這也沒法十分客觀,每個守備位置都該有不同的評估,不能內外野一視同仁,捕手和一三壘不能並論,二游也不能一起評量。以一壘手來說,劈腿接反彈球的能力(Scoop),處理暴傳、橫移捕接強勁滾地球、製造雙殺與牽制等等,都需要特別的評量工具。即使如此,也不容易輕下斷言。所以棒球數據大師Bill James,認為「打擊是固體,投球是液體,而守備是氣體。」守備變數很高,球飛行、滾動、速度難以量化,不過同行或教練都看得出守備員的能力,比如林哲瑄對飛球軌跡與落點準確判斷,接得輕鬆愜意,平飛球依他的速度和手套的延伸能力,救了一支安打,甚至把二壘安打化於無形,救了失分危機,這是必須個別記錄,才能呈現接近真實的防守水準。同樣要不要撲接,也是主觀的。撲了可能化解一支安打,也可能讓自己受傷,從家屬的角度當然不要受傷,或者說沒有人希望運動員受傷,那對運動壽命是種耗損。球員要能判斷哪種狀況該撲、不該撲,若遠遠在自己能耐之外,撲了受傷是愚蠢,反之在可能的範圍拼全力撲接,成功了是niceplay,失敗了無憾,是職業球員該有的態度與付出,沒有球迷會給一個沒失誤但平庸的守備掌聲。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