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歲輟學做生意,19歲虧1億,和7個女人生了「10個孩子」,卻因「一隻狗」賺得600億,蟬聯「台灣首富」!
說起「旺旺」,在中國算是家喻戶曉,是每個80、90後的童年回憶,但對於它的主人、台灣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你又知道多少?
![]()
簡單來說,蔡衍明的一生,可以用
「三多一少」來形容:
三多:錢多、女人多,孩子多他爺爺,他爸都特別有錢,作為富二代,
他19歲接管家族企業,1年就虧了1億,要知道,那可是70年代的1億元,不是你想虧就能虧的!而他自己,靠著幾十年的積累,現在
身家達到600億元,連續兩年成為台灣首富!據說,蔡衍明曾經
和7個女人生了10個小孩,最小的孩子才3、4歲,比他的孫子還要小。
一少:讀書少蔡衍明從小不愛讀書,在街上當小混混,高中乾脆直接輟學,更奇葩的是,他自己不讀書,也不讓孩子讀書,甚至定下規矩:
孩子年滿18歲便不再升學了!這在台灣富豪圈裡面是絕無僅有的。但就是這樣一個「敗家子」、「小混混」,卻從台灣走到大陸,從湖南開始,靠著一包又一包米果,成為全球知名的「米果大王」!他的傳奇是如何煉成的?
富二代接手家業1年虧1億被罵敗家子靠一隻狗重新振作!1957年,蔡衍明出生在台北一個富貴家庭,因為是最小的孩子,所以深受父親的喜愛。但是他卻不愛讀書,不是呼朋喚友在街頭晃蕩,就是在父親的劇院看電影,一天能夠看上10部電影。
![]()
高中時,由於先後和學長發生兩次沖突,本來就不愛讀書的蔡衍明乾脆退學,剛好那時候父親從朋友手中接過宜蘭食品廠,不想看著他整天遊手好閒,
就讓他去接管廠子。那時候,蔡衍明只有19歲,
沒有文化,也沒有管理知識,完全找不到頭緒,用他的話來講就是:「 我賬也看不懂,人也不認識,我又不敢問。損益表是賺是賠,我也不知道。 」就這樣一個啥都不懂的毛頭小子,膽子倒是不小,
當時台灣的食品廠主要是做代工生產,但他偏要做自己的品牌產品。他說:「代工要看別人的臉色,要被壓價,甚至隨時都可能踢你出局。」於是,他傾全廠之力,做起了「浪味魷魚絲」,但是做品牌哪有那麼容易,那時候的台灣人只愛吃日本的零食,結果一年下來,
錢一分沒賺到,反而賠了一億多新台幣,不僅把廠子搭了進去,還讓家裡貼了一大筆錢補救,蔡衍明也落下了個「敗家子」的稱號。
![]()
當時的宜蘭食品廠人生首次做生意,就嚐到瞭如此大的失敗,蔡衍明的心情極為低落,他很長時間都不敢和家人對視,覺得別人看他就是在笑他,
甚至還得了抑鬱症,一度想跳樓自殺。在這種情況下,是蔡衍明的寵物犬黑皮救了他。黑皮自蔡衍明7歲時就一直陪伴著他,雖然個頭小小,但是非常好鬥。蔡衍明回憶,「他的雙眼炯炯有神,很自信,也很敢鬥。從小就找比他大的狗相咬,有兩次被咬得送進醫院。但每次從醫院回來,他還是要找大隻的鬥。」在愛犬的陪伴下,蔡衍明逐漸康復,性格也發生了變化,「我以前很樂觀、很招搖,拜把子一大堆。從那時候開始就自動收斂,因為一個人成功,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失敗。」他決心從頭再來。
投身米果東山再起一舉佔領95%的市場!沉寂了兩年時間,蔡衍明終於找到了證明自己的機會。1980年的台灣,正處於經濟繁榮時期,休閒食品,特別是米果,如同今天的咖啡館,是一種時尚和潮流,但台灣人吃的都是日本零食,並沒有本土品牌。因此,
蔡衍明決心進入米果領域,而且他不信邪,不做進口,一定要自創品牌。雖然之前虧了1億,但蔡衍明依舊相信這個路子是對的,只是當年自己太過毛躁,把事情搞砸了。他吸取了當年失敗的教訓,決心證明自己。
1、質量優先為了保證自身產品的質量,年僅22歲的蔡衍明專程來到日本,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岩塚制尋求合作,希望能夠引進技術。但64歲的楨計作社長連連拒絕,怕小伙子辦事不牢,壞了自己的名聲。但蔡衍明並沒有放棄,
整整兩年時間,他每月去一次日本,每週都給楨計作寄一封信,不斷表達著引起技術的渴望。終於,他的誠心打動了楨計作,把米果製造技術交給了他,這就有了後來我們熟知的「旺旺仙貝」和「旺旺雪餅」。
![]()
左二是楨計作,右二是蔡衍明
2、打響品牌產品有了,叫什麼名字好呢?為了想出一個好聽、上口又吉利的名字,蔡衍明連續一個星期都沒怎麼睡覺,前前後後想了上千個名字,但都沒有一個滿意的。據說,有天夜裡,蔡衍明好不容易睡著,突然聽到狗叫,像是在呼喚自己,他驚醒之後,立馬跑到家附近的靈犬廟祭拜,再加上想起了自己心愛的寵物黑皮,蔡衍明就把狗叫聲諧音「旺旺」,當成了公司的新名字。
![]()
有了新名字、新產品,蔡衍明立刻投入大筆資金做廣告,由於廣告宣傳有效結合了台灣民間信仰的祭拜習慣,旺旺的米果產品一上市,立刻引起了搶購風潮。而且,因為旺旺是自有品牌,在價格上擁有極大的空間,蔡衍明主動發起價格戰,迫使老牌食品大廠統一與義美相繼退出競爭。
在台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95%!獨具慧眼在湖南開廠靠免費試吃打開市場1992年,35歲的蔡衍明已經在台灣難逢敵手,適逢鄧小平南巡,他嗅到了大陸將要加大開發的商機,決心進軍大陸市場,做「更刺激的生意」。在那個年代,外資選擇在大陸投資,一般都是選擇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因為那裡是特區,已經發展起來,交通便利、政策優惠力度大。但蔡衍明偏偏不走尋常路,他把投資地點選在了湖南,
那裡遠離沿海,沒電沒馬路,什麼都沒有。 ![]()
文章未完,點擊這裡閱讀全文!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