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命不長!研究:老人肌肉量低 死亡風險倍增

▲汐止秀峰社區推共餐 上百老人吃飯聊天好開心 大 中 小 不少銀髮族為了怕胖及養生,習慣少吃、減重,當心「瘦」命不長!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5)天公布最新研究結果,花了9年追蹤國內1500多名、65歲以上老人發現,老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偏胖反而活得久,死亡風險比體重輕的老人低,其中肌肉量尤其關鍵,肌肉量最低的老人相較之下,會增加1倍死亡風險。這項研究,是針對88至89年間「國民營養與健康調查」所訪談的1512名老人,進行9年的追蹤,找出BMI、身體肌肉量與老人死亡風險的關係。老人胖一點才好,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莊紹源表示,研究團隊發現,BMI小於22(正常偏瘦)、介於22至24(正常)、介於24至27(過重)與大於27(肥胖)的死亡率,分別為百分之5.73、4.02、3.27與3.69,顯示體重最輕的老人有最高的死亡風險。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肌肉量尤其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重要關鍵之一,肌肉量最低的25%老人,會增加1倍的死亡風險。莊紹源說,研究團隊將老人的身體肌肉量區分為4個等份,結果肌肉量最低的這一組死亡率最高,為每年6.72%,另外3組的死亡率則沒有明顯差異,其中男性肌肉量只要低於11.4、女性低於8.6(公斤/米平方),死亡率就會增加1倍。研究團隊指出,肌肉量足不足夠,才是區辨老人死亡風險高或低的有效工具,建議應將身體的肌肉量視為篩選高風險老人的重要指標,而不要再強調降低或增加 BMI或體重。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