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 世界其實不欠你

「空巢青年」們的自怨自艾,往往源自於社會的期待。 大 中 小 你是『空巢青年』嗎?你怎麼看『空巢青年』?據說,目前有2000萬青年過著『一個人的生活』,他們孤單、有壓力、有苦悶,也有奮鬥。面對諸多現實難題,『空巢青年』應該怎麼辦,社會又該給予他們怎樣的理解與支持?根據青年公社報導,社會的壓力往往不給『空巢青年』喘息的空間,每逢過年,都會上演逼婚的戲碼,也總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個人生活,不是生理有毛病就是心理不健康。臨近畢業季,『空巢青年』這個詞又紅了起來。央廣網也報導了一個『北漂』女孩的『空巢』生活—一個人看病、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不停的搬家,讀罷難免傷感。根據統計,目前全國有超過5800萬人在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39歲)已經達到2000萬。可見,『空巢青年』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空巢青年』的出現,與城市化進程密不可分,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人在享受獨立、自由生活的同時,也必須接受『空巢』這種現代文明的副產品。但是,一個人生活,完全沒必要搞得自怨自艾,一副世界欠了我的模樣。很多『空巢』者還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在筆者朋友圈裡,也有不少『空巢』男女青年,其中一位給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除了努力工作,她的業餘生活實在太精彩—讀書、健身、滑雪、登山、露營、潛水,還動不動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她的人生,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她做不到。對這樣的姑娘,看著就覺得心曠神怡,身邊巴不得來一打。相反,那些整天抱怨自己一個人有多慘的,大多在人群中並不受歡迎,朋友也不多,這樣的『空巢青年』遇到幸福的機率,無疑會大打折扣。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中曾明確指出,獨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訪朋友或加入社會團體,他們更容易聚集或創建有生氣的充滿活力的城市。更準確地說,我們的社會已經轉變成允許人們將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會。美國西北大學的勞拉·吉普妮斯教授曾指出,沒有固定的伴侶關係釋放了人們各自發揮的自由。如此看來,『空巢青年』其實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間與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當然,『空巢青年』也不會一直空巢下去。就連比較開放自由的美國人,雖然對婚姻存在質疑,可未婚者中依然有超過90%的人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選擇結婚。但是,社會的壓力卻往往不給『空巢青年』喘息的空間,每逢過年,都會上演逼婚的戲碼,也總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個人生活,不是生理有毛病,就是心理不健康。輿論還特別喜歡給『空巢女青年』貼標籤。一過25歲,就稱她們是『剩女』,就試圖將他們集體『驅逐』進婚姻。所以,有時候『空巢青年』們的自怨自艾,除了個人內心『軟弱』之外,也往往能找到社會根源。說白了,是諸多傳統社會的觀念與生活方式,讓很多『空巢青年』自我加壓,無法正視一個人的生活。這是現實擺在諸多『空巢青年』面前的難題。無疑,對『空巢青年』而言,反擊社會偏見,最好的辦法是努力工作,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賺到足夠的錢,早日實現財務自由。此外,還要有一顆強大而勇敢的心,多讀書,補充自己的頭腦;走出家門,多結交朋友;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緒就不會那麼敏感。老祖宗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不定討論問題的時候就能用學識撩到妹,滑雪的時候偶遇帥哥。事實上,在『空巢』的這段時間,與其在埋怨中浪費自己的生命,不如以更加積極的狀態生活,你或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現實也可能會回報你一個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