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只做一件事,他用100000張照片把家鄉還原成《清明上河圖》,獲萬千點讚,感動無數尋鄉的中國人!
來源:理想集MOOK (ID:yiduoqingnian) 已授權
陳錦沒有想到,自己給家鄉拍攝的照片突然有天引起這麼大關注。一時間, 各種榮譽和獎項接踵而來。中央電視台、日本NHK專門跑到成都去採訪他。 他的照片榮獲中國攝影界最高獎項金像獎; 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一等獎。 而這件拍攝家鄉市井百姓的事情,他一個人其實已經默默無聞地堅持了30多年。 那是在1983年深秋,陳錦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仔細地拜讀《清明上河圖》,對畫中描繪的那些生動逼真的世俗場景,忽然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腦海里浮起了很多兒時關於家鄉的記憶。自此他種下了留住家鄉傳統市井生活影像的願景。之後,他拿起相機,開始在家鄉成都乃至川西平原城鎮拍攝,一拍就是30多年。他用10萬張照片,留下了屬於自己家鄉的《清明上河圖》 。
一 1980年還在上大學中文系的陳錦為了買一台東方S3的相機,硬着頭皮向好朋友班長借100元錢,班長批評他說,這是不務正業,耽誤學業。雖然最後把錢還是借給了他。 2016年大學同學聚會,同學們看到了陳錦30年前為他們拍攝的照片,大家很激動,班長說,感謝陳錦,為我們留住了時光。 大學畢業後,陳錦回到家鄉,開始拍攝家鄉平常人的平常生活,真實和自然的狀態在陳錦看來是最重要的,所以 沒事的時候他就會揣着一台相機到處溜達。
30年前的陳錦 因為 茶館是極其自由自在的地方。為了拍攝到最真實的茶客狀態,陳錦自己也成了茶客,成天泡在茶館裏,買碗茶,和喝茶的人聊事擺龍門陣,聽評書、看川戲。 沒有人覺得陳錦是一個拍攝者,只是把他當成一個普通的朋友,所以他能捕捉到茶客與鳥兒逗趣,悠閒讀報看書,發獃、養神、打瞌睡,享受按摩、掏耳朵這樣人的隨意和自在的狀態。
陳錦在茶館體味着人生百態和一座城的變遷,感受着茶館裏面的世俗生活和悲歡離合。 有些30年前拍攝的茶客,30年後又一次重逢在茶館裏。 有一位當年的老茶客,去世時,子孫抬着他的靈柩到他生前常常去的茶館告別,讓陳錦內心感慨萬分。 一次機緣巧合,陳錦老師拍攝的茶館照片被攝影界的朋友發現並驚嘆其豐富的內容和珍貴的藝術性。
攝影家肖全老師有天看到了陳老師的照片,非常驚喜,說:我才只看了幾張照片就來電了!成都因為有一個陳錦這樣有眼光有覺知的攝影師,歷史從容地在我們面前划過,他的圖片鎖住了……作為攝影師我祝福他,作為成都人我感謝他。 二 在陳錦眼中,鮮花和掌聲只是一時,只有內心的熱愛方能持久。他最喜歡的依然是安靜的拍攝和行走。 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天微亮,陳錦就開始行走在大街小巷,見證着一個個日常的城鎮時光。
晚上經常拍到很晚,有時一天的飯還沒有來得及吃,夜深人靜,走在悠長的巷子裡,雖然很累,陳錦的心裏非常的充實。
街道很窄,人家多面街而居;一條丈許的竹竿橫街而過,從這家屋檐挑向那家屋檐,其上晾滿了剛洗過的鋪籠罩被、內褂外衫。
張家與李家太婆試穿新鞋
當正午,街巷裡的麻將人生開始上場
婦女們一邊做些漿洗縫補類的手工活,一邊拉拉家常
日黃昏,戶戶置飯桌於街沿,王家么妹和鄰里趙家打着招呼,邊吃邊問:「喲,吃的是菜腦殼煮臘肉嗦!」
孩子們則為自己找到了發揮天性的好去處,恣意地嬉戲遊玩,待夜幕降臨,捉迷藏。
去場上甚至不賣也不買只是閒逛、玩樂、喝酒、吃茶、瞧熱鬧……稍大一點的場鎮還要劃定區域作為各種專門集市,如米市、菜市、油市、豬市、牛市、雞鴨市、魚市、炭市、竹木市……多的竟達二三十個。一到趕場天,商販雲集,鄉民匯聚;市場上人頭攢動,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夾雜着不絕於耳的牲口嘶鳴,熱鬧非常。
買賣做完後,趕場天的茶鋪,人聲鼎沸,瀰漫着刺鼻的葉子煙味。鄉民們吃茶會友,擺龍門陣交流農事、互傳信息。近晌午時,在茶鋪中灌滿了茶湯的人們,又三五相約走進飯館,要來豆腐乾、花生米……
有一群平時喜歡玩鳥的老茶客,這群人都有着較為嚴格的生活規律:早起帶着鳥兒去河畔、公園等清幽場所溜達晨練,至午時回家吃飯,然後小睡一會兒,約下午兩點左右再提着鳥籠子陸續相聚於「蘭園」。此刻的茶鋪是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約二十張茶桌座無虛席,鳥語人聲雜伴相存,瀰漫出一派快樂祥和的環境氣氛。
以「修補」為業的手藝人非常受老百姓的歡迎。有補衣修鞋的、補鍋補碗的、修桌椅板凳的、撿瓦補漏的、修鐘錶的、補涼蓆的,數不勝數。每一行都有自己標誌性的行頭和特殊的招攬生意的吆喝聲,比如補鍋匠,手上拿着一串用數塊鐵片連成的響器,邊走邊甩動鐵片發出「刷…刷…刷」 的金屬碰撞聲,大老遠一聽就知道是補鍋的來了。
在很多人的兒時的記憶里,那些踞地設攤或走街串巷的剃頭匠不失為市井的一道普遍而扎眼的風景。 一般小戲班子往往以城鎮邊緣,尤其是廣大農村作為自己的活動空間。為了拍攝戲班子裡的日常生活,陳錦跑到戲班子裏面和大家同吃同住,粗茶淡飯和簡陋的住宿條件讓很多陳錦的朋友感到吃驚,但是陳錦一天一天的生活,和很多演員變成了朋友。
受歷史上自然經濟的影響,一年中演出市場也有「旺」「淡」之分:溫暖適宜的氣候,傳統節假日期間,鄉村農閒時,人們有功夫有心情看戲,屬 「旺」季,屆時戲班組成也多,演員的收入尚可;遇嚴寒酷暑,或農事吃緊,演出市場進入了「淡」季,戲班經營入不敷出,許多戲班只好打烊,演員們要麼回家「賦閒」,以待下一個「旺」季的來臨,要麼另謀生路。 三 隨着城鎮的發展改變着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高樓大廈取代了磚木穿斗結構的舊式瓦屋。街坊中的生活隨着街坊的消失而成為記憶。 街巷人生百態不僅昭示出一種文化,而且述說了一段單純、質樸、真誠的時光。用影像留住行將消失的記憶,成為每個中國人心中最柔軟、難以割捨的心靈慰籍,也留下了屬於這個偉大時代的、中華民族集體的鄉愁。 陳錦的家鄉成都乃至川西平原大多數城鎮的民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臨街的多是做買賣的鋪面,背街的都是大小不等的院落。臨街和雜院人家房屋窄小,陰暗潮濕,數輩人同住。 就這樣,一條條街巷裡的市井生活鮮活地留在了他的鏡頭裡。 我曾經幾次問陳老師,陳老師你能不能說說你拍了30年的家鄉,默默無聞的堅持,你最難過的事情和遇到困境的時候啊。已經60多歲的陳錦老師沉默了幾秒說,我只感受到了快樂,沒有記得有什麼困難。
陳錦說,「 人的一生做不了幾件真正的大事情,但是只要能做哪怕一件、兩件你認為值得的事,對自己的人生來說,也是一種慰藉。 拍攝家鄉街巷裡的人生,我就知道這是一條寂寞的路,所以從做的開始,我就沒有想要什麼回報,沒有期望就不會有失落,所以自然可以堅持下去。 」 感謝這個攝影師,讓我們多少年之後,還有鄉愁可以說。
本文已獲 Photoshop大師 授權 微信號:psdashi
原文標題:30年只做一件事,他用100000張照片把家鄉還原成《清明上河圖》,獲萬千點讚,感動無數尋鄉的中國人!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