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人



「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
這句看似誇獎的話,已經不知道毀了多少人。這句不痛不癢的話是毒藥

「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
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沒說過,至少也聽過。
與之抗衡的經典神句還有不少:
「他不是不會做,就是粗心、馬虎。」「都會,但是就是考不出來。」「我特美就是管不住嘴,我瘦了肯定是范冰冰第二。」    ……
情人眼裡出西施,家長眼裡出學霸。每逢期末尤其是考試結束后,這些話的出現頻率之高,恐怕超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句不痛不癢的話是毒藥,不知道毀了多少孩子,滿足了多少家長。你跟誰家孩子有仇,你可以跟他這麼說。在知乎上,有太多人因為這句話志大才疏,人生潦倒而艱難。
「我就是被這句從小說到大,還自我感覺良好的傻逼!千萬不要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啊!」
「我妹妹就是典型的例子。爸媽天天都這麼說,導致她現在逢人便說:『我就是不想學習,不然肯定比我姐厲害,我姐那麼笨都考上大學了』。天知道考大學根本不是靠聰明,如果我父母不這麼說,也許她也不會自我感覺這麼良好。」     「我弟就是我爸媽眼中聰明但是不學的,我就是不聰明但是傻學的。現在我弟的薪水恰好等於我每月上繳的個人所得稅。」

我怕努力了卻沒有想要的效果
這句話為何這麼毒?

它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認識:聰明比勤奮高級,智商比努力牛逼,聰明是重要的優點,而不用心是次要的缺點。潛移默化之下,孩子很容易輕視勤奮的力量。哪怕原本有這種能力,也會忽略這種能力的價值。    
它會給孩子無路可退的感覺:如果努力學習成績還是上不去,那麼就會被家長和老師視為不聰明;為了維持聰明的形象,孩子就無法全力以赴。孩子失敗的退路被堵死了。
長期被評價為「學習不用心,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的孩子,很容易滋長「表演型人格」,需要活在別人的誇獎中,從來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他們的成績通常不壞,但不可能名列前茅,即便如此,他們卻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讀的學生。
他們的心態是:我還沒有盡全力,盡了全力就可以把他們甩得遠遠的。事實的真相卻是:他們永遠也盡不了全力,他們需要維持自己「學習不用心但依然成績不賴」的現狀。更重要的是:他們擔心萬一盡了全力,卻並沒有成為頂尖選手,他們受不了這種打擊。
韓國文化廣播公司去年出了個一個周年獨幕劇,一位恐懼高考的女生有三句台詞是這樣的:
一位網友回憶道:「回想曾經的我,年少青春,些許自卑,唯一能夠安慰的便是長輩的誇獎:這孩子聰明。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即便努力學習也比不上某些貪玩的孩子,那一刻才明白,原來我並不是那麼聰明。那該怎麼辦呢?更聰明我是辦不到了,為了這小小的可笑的驕傲,只能偷懶。你看,我只是懶,並不是我不聰明。」
無獨有偶,另一位網友說,讀高三時,班主任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現在再不認真學習,真的就可惜了你聰明的腦瓜。「我一直以這句話為傲,殊不知這句話簡直是毒藥,讓我沉溺在表現我的聰明中,而不敢真正努力。我怕努力了卻沒有想要的效果,我也怕自己沒有別人想象中的那樣聰明。」
直到長大后,吞下了種種失敗的苦果,那些「聰明而不不用心」的孩子才真正發現,持之以恆的努力是世間最大的智慧。

 你不努力,孩子為什麼要努力
培養孩子勤奮的習慣,關鍵在於:趁早。
勤奮是極難培養、極易丟失的能力,需要時時刻刻與人類與生俱來的惰性作鬥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如果任由惰性日復一天地滋長,那麼在這場交鋒中,勤奮很有可能落敗。    
很多「聰明而不用心」的孩子後來發現,努力原來是一件那麼困難的事。
「我從來都沒辦法專註做一件事很久。直到現在我還沒能維持努力的狀態,經常偷懶睡懶覺。我開始由衷地敬佩那些一直努力從不放棄的人,我才懂得其實努力也是一種天賦。」
「我覺得自己只要努力就會取得成績,但是我從來就沒有努力過,因為我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努力,根本就不知道努力到底是什麼東西。」
「很多人誇我聰明,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努力是什麼。而當開始有人告訴我需要努力的時候,不好意思,我是真的不知道怎麼努力。」
家長光說沒用,還需用自身行動去幫助孩子。一句「用心」其實包含了很多的細節、細心、耐心、堅持不懈、抵制誘惑、克服困難,需要一條一條的做好。家長需要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家長光說沒用,還需用自身行動去感染孩子。很多家長也從來就沒有努過力,他們也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努力。身教勝於言傳,家長需要示範。如果家長自己不努力,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我們這一代還不幡然醒悟,下一代也會如此。   
作家嚴歌苓從國外回來,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有人把這歸結為聰明。她卻說:「聰明是頂靠不住的東西。」
在她看來,一個人最優越的素質是頑強和堅韌。只有頑強和堅韌才能如數報償你所付出的一切:時間,精力,辛苦而枯索的整整一段青春。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