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掉地上到底還能不能吃?3秒5秒7秒內都能吃?美國科學家做實驗告訴你答案!

唯一個解法就是,盡量別食物掉了吧….原文如下:
有句俗語,叫「不乾不淨吃了不病」在我很小的時候,爺爺會把掉在地上的花生米撿起來
吹一吹或用手搓去外皮,然後接著吃
我那學醫的爸爸也是這樣
搞食品安全的我還是這樣
現在我的女兒好像也學會了…的確,日常生活中過分強調乾淨、無菌
對健康並沒有好處
比如會增加兒童患過敏症的可能性
不過,吃進嘴的東西太不衛生也不好你可能聽說過「5秒原則」
說食物掉在地上的時間如果小於5秒就可以吃
因為細菌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爬」到食物上
這似乎給「不乾不淨吃了不病」找到了“科學依據…掉在地上的食物,我們還可以挽救一下!但真的是這樣嗎?【“5秒原則”的來歷】這其實是美國芝加哥的一名高中生的猜想,她還因此獲得了2004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在她之後,這一猜想產生了很多其它的變種,包括“10秒原則”、“3秒原則”甚至“0秒原則”。比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的Gulick博士認為,掉在地上的食物會增加患腸道疾病的風險,而掉在地上的時間長短對這一風險沒有絲毫影響。既然很多人都不忍心扔掉地上的食物,於是科學家們開始用實驗來驗證這些猜想。【手速並不重要】早在2006年,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用沙門氏菌做了研究,他們當時用香腸片測試了木頭、地毯和瓷磚三種地面。他們發現,食物掉在地上的時間和沾染細菌的數量並沒有明顯關係,5秒、30秒和60秒的效果是差不多的,這意味着“5秒原則”並不可靠。探索頻道的“謠言終結者”節目也做過類似實驗,發現食物掉地上不到2秒鐘就能沾染細菌。美國羅格斯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用128種排列組合模擬 “食物掉地上”的情形,每種情形重複測試20次,共計2560次測試。其中包括食物掉地上1秒、5秒、30秒和300秒的效果,結果發現細菌能在1秒內成功佔領掉落的食物。由此可見,細菌的轉移幾乎是立即發生的,就算你有閃電般的手速也沒用。【水分很關鍵】羅格斯大學的研究發現,細菌轉移最重要的因素是濕度和水分。這個結論很合理,因為細菌沒有腿腳,只能跟隨水分或空氣移動。比如西瓜掉在地上只需要不到1秒鐘就可以沾染大量細菌,這是因為它表面的水分很多,兒表面乾燥的橡皮糖沾染細菌最少。油性表面的影響要比水分小得多,同樣的研究中,麵包片和塗黃油的麵包片沾染細菌的數量並沒有明顯差異。【不同地面的差別】另一個影響細菌轉移的重要因素是地面的平整度。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平整光滑的瓷磚、不鏽鋼表面更容易讓細菌沾染食品。這很可能是因為平整表面可以提供更大的實際接觸面積,而地毯粗糙的纖維表面相對而言更不容易讓細菌沾染食品。當然,實際情況很可能相反。克萊姆森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食物沾染細菌的數量主要取決於地面的清潔程度。因為地毯更有利於細菌存活,它的帶菌量可以是普通地面的成百上千倍,因此實際上食物從地毯沾染的細菌可能比地板更多。【地面也許沒那麼可怕】首先你身邊的絕大多數細菌並不致病,因此沾染細菌的多少並不關鍵,關鍵是別沾上致病菌。好在地面通常比較乾燥,而多數致病菌並不喜歡這樣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吃掉在地上的食物卻沒有生病。其次如果你經常擦地,且經常更換拖布頭(或保持拖布乾燥),我敢說你家地上的細菌密度很可能比你手上、手機或紙幣上的細菌密度還小。如果不經常做清潔,桌面上的細菌也未必比地上少。另外,人們對“乾淨”的判斷也很有趣,比如很多人會撿起掉在自家地上的食物,卻很少願意在別人家(或餐館)這麼做(未必是礙於面子)。總之,食物掉地上沾染細菌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你用嘴吹、用手搓、用水沖,細菌也很難完全去掉
最佳的選擇當然是不吃
但如果你不介意吃一些無害的細菌,通常也不會有事不過,需要提醒你的是
如果家裡養了寵物或有老鼠光臨
最好還是謹慎一些
因為他們更容易攜帶致病菌乃至寄生蟲!via hahasharing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