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在哭泣/老觀念治水 千億預算只能付諸東流 | NOWnews | 旅食樂

▲受到 823 暴雨影響,南台灣多處淹水不退,引爆民眾怒火。(圖/翻攝自臉書) 823 豪雨重創南台灣,面對各界「指責口水」不斷,水利專家呼籲,隨氣候變遷越來越劇烈,致災性暴雨出現頻率升高,政府治水理念應作徹底調整,不能只知道砸錢整治河川,而是要從源頭進行管理,也就是加強「都市防洪」,讓都市的水留在都市消化,盡量不增加排水系統以及河川負擔。因此專家呼籲,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預算分配方式應該進行全面檢討,更符合新情勢需要。
熱低壓加上西南氣流接力帶來雨彈,讓南台灣在水中泡了整整 1 個星期,災民苦不堪言,面對政府的束手無策,只能祈求上天「不要再下了」。曾擔任經濟部水利署長以及新北市副市長的陳伸賢持平的說, 823 豪雨的長時超大雨量,不論下在什麼地方都會淹,僅有災情輕重的差異。
陳伸賢分析,政府治水過去只關注中央以及縣市管河川治理,這 1 、 2 年才加入都市排水整治,由於都市排水保護標準低、氣候變遷劇烈,加上長延時的強降雨頻率升高,水患自然無法避免。他認為,要減輕極端氣候動輒出現的強降雨災害,透過不斷大興土木提高保護標準不是根本之道,而應調整治水理念,從源頭管理做起,也就是透過「都市防洪」建構海綿城市,讓都市的水不會流到下水道,直接由都市吸收。
相對於水利署提出的「逕流分擔、出流管制」措施,陳伸賢不客氣地說,完全看不到具體落實的實際做法,只有理念。他以過去在新北市的經驗為例,透過建築管理、都市計畫等層面管制建築執照發放,土地開發時必須計算雨水「入滲量」,以每小時降雨 80 毫米乘上土地面積為基準,決定是否發放使用執照,希望讓水留在建築基地,由土地吸收地表逕流,不增加排水系統負擔。
至於外界爭論,高雄大舉拓建「滯洪池」,卻未在這次大雨中發揮功能。陳伸賢直言,滯洪池需要大面積土地,國內公有地有限,不應是解決水患的主要策略,加上滯洪池後續操作更為重要,必須在大雨來襲前預先抽乾,才能達到滯洪目標。
陳伸賢認為,中南部縣市的雨水下水道普及率普遍偏低,而完備下水道接管與建設是防止淹水的基本工,成效比滯洪池要大得多,以 15 個滯洪池吸納 325 萬噸雨水計算,透過下水道,一天即可完全抽光並持續運作消化洪水。
陳伸賢呼籲,為提高都市排水功能,目前執行中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算分配方式應作全面檢討與調整,才能真正將治水預算花在刀口上,讓人民盡早免除淹水之苦,揮別每逢大雨必淹水的噩夢。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