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吼孩子了,「低聲教育」勝過吼孩子,現在看為時不晚

guyue 2019-01-04 經常看到父母在和孩子在溝通時“高嗓門”,這種溝通方式和“低聲教育”相比有哪些壞處呢?這篇文章以個人親身經歷為例探討了“低聲教育”的科學依據,實施策略等,推薦給各位家長。別再吼孩子了,「低聲教育」勝過吼孩子,現在看為時不晚。

陶虹,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演員。她分享過一次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女兒把東西打翻了,她立馬吼道:你怎麼回事?
小姑娘嚇得哆嗦不敢說話,甚至都忘了哭。
很多家長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然後陶虹立刻認識到自己錯了。當第二次女兒做錯事時, 她不是吼,而是慢慢抱起了無助的孩子,有了安全感的女兒哭出了聲。
其實,孩子哭鬧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種打不哭,罵不動,永遠只在那裡低著頭的孩子。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一種心理受傷的表現。你們家孩子有下列表現,寶媽們就要注意了:
因為恐懼,安全感受到了傷害,孩子不再相信父母,有些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有的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情況,雖然心裡不服氣,但是也不去辯駁了。如果情感受傷,孩子可能變得自卑自閉。
吼孩子確實能讓孩子暫時安靜一會,解決一些當下的小問題。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而對於那些“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回避傷害。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何為低聲教育?低聲教育是與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常常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無策,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說服教育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
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這時候就要考慮改用低聲教育的方式了。
低聲教育——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
1、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2、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駡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3、 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駡的父母,肯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内容未完结,点击第2页继续浏览
第1页第2页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