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千年出土的古劍不生鏽?中國古人的科技先進到什麼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春秋五霸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春秋爭霸的最後一幕。歲月的流逝,使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靜靜沈睡在歷史的長卷裡,忙忙碌碌的後人幾乎把它遺忘了。

(圖片翻攝自背影君 )
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卻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當考古隊員輕輕拭去劍上泥土的時候,劍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踐自用劍」躍入人們眼簾。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全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鏽呢?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原因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中含鉻最很低,提取十分不易。
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4000度:,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才先後發明併申請了專利。然而在2000多年以前,是什麼人、用什麼方法將這種金厲鍍到劍上去的呢?

(圖片翻攝自背影君 )
事實上,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在中國古代早已十分普遍。1994年3月1日,舉世聞名的「世界八大跡」——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在二號俑坑內,人們發現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釐米,劍身上共有8個棱面,考古學家用游標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把把如此。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劍刃鋒利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沈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而且所有的劍上都被鍍上了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在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150千克重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裡,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呢?

(圖片翻攝自背影君 )
誰能想像,20世紀50年代的科學發明,竟然會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又有誰能想像,秦始皇的士兵手裡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學尚未發明的傑作?我們不禁要問,秦始皇的鑄劍技術是誰人傳授的呢?秦始皇時可以使用鉻鹽氧化處理法、發明形態記憶合金,為什麼魯班就不能發明機器人馬車呢?關鍵在於,假如以上的事實是真實的話(至少鉻鹽氧化處理不是假的),中國古人的科技該先進到什麼程度?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