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士行業的市場概況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陝紅宇 在UBER未進入大陸之前,的士市場處於完全壟斷狀態,的士運營權全部掌握在的士公司中。後來,UBER與滴滴打車的相繼出現打破了此局面,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在2016年8月2 日,滴滴公司將UBER收購,的士行業一下子回到了寡頭壟斷階段。 對於目前的兩大運營主體:滴滴打車和傳統的士,二者之間的關係為「相愛相恨」。「恨」無需多言,它們是對手。「愛」是因為二者想要發展壯大,必須進行合作。

滴滴打車有着傳統的士所沒有的優勢,如方便快捷的叫車服務。在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通過移動平臺來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已經成為了消費主流,叫的士並不例外。目前滴滴除了開發了自己的軟件外,還與協力廠商平臺支付寶(大陸最大的支付平臺)和微信(目前大陸主流的社交軟件)進行合作,消費者即使沒有滴滴軟件,也能方便快捷叫到車。但用戶想要等到傳統的士,需要在路邊等待它們的路過。滴滴打車將消費者從被動的等車者變為了主動提前預約者,這本身是一大進步。 其次,滴滴打車公司的運營本身進入門檻低。只要司機有兩年駕齡,並且車子在一定價位,就可以申請加入滴滴。這項措施對於城市中的小白領特別有吸引力,在房貸、車貸壓在頭上時,滴滴打車為他們提供了掙零花錢的機會。有時候,開滴滴所掙的錢比平日裡上班掙錢還多。對比傳統的士行業,進入門檻則高很多,司機想要開的士,需要出各種「風險抵押金」、管理費等等,而且司機與的士管理公司地位不平等,自身權益很難得到保證。 滴滴打車雖佔多種優勢,但仍需要改進,如評價系統。目前的評價流程是這樣的:乘客在享受完旅程後,可以對司機做出評價。滿意度高則給5顆星,最低為1顆星,其他用戶在乘車時可以參考這些評價資訊,但司機看不到是哪位顧客給他的評價。這種設計存在一個問題:在司機與乘客發生糾紛問題時,乘客掌握著絕對權力,司機無申述空間,因為車內並未安裝攝像頭或錄音機等記錄現場狀況的設備。

圖片中的司機開的士開了10多年,去年開了8個月的滴滴,最後又轉回開的士。問原因,他講道:「心理憋屈,無處訴苦。有時因為沒有按照乘客的要求到達指定位置,他們就會給一顆星,但明明那裡不允許停車。他給你個差評,影響你的信譽,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接單越來越少。但我也不知道去哪裡解釋,只能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我們平時開的士,如果遭到用戶的投訴,出租車管理中心會查看當時的調查錄像和視頻,進而確定責任,我們有可申述的空間。但在滴滴打車中,這種現象並不存在。」 雖說消費者是上帝,但好的乘車服務也離不開司機的努力。如果司機長期受到壓抑,那後續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去撫平不滿,因此,滴滴打車可以借鑒傳統的士的做法,為司機打造一條申述通道,提升整個出租車行業的服務質量。 Related Posts:
  • 南寧隨筆─深刻反省談藍軍困境
  • 十二公民:經典模式下的本土化改造
  • 日本人在生活中對秩序的遵守
  • 吃在塞班:慢節奏,更有味
  • 夏夜飄香話龍蝦
  • 一把火幾條人命燒出的問題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