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孩子,什麼事都不愛跟父母說?當媽的要清楚這一點,很戳心!

聚焦台湾 2018-10-31 媽媽曾問過我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為什麼你長大了,就不愛跟我說話了?是啊,我那個時候確實很久沒跟媽媽好好聊過了,小時候天天跟在媽媽後面轉,有講不完的話。但隨著慢慢長大,總會覺得父母講話很囉嗦,就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了!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咱們一起來瞭解一下。

前幾天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不約而同地反映了同一個問題:孩子不喜歡、不願意跟家人交流。
“孩子上高中,瞞著我自己存錢買了部手機。”
“孩子在同學面前有說有笑,回家卻什麼都不跟我們說。”
“我知道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可是不知道怎麼做。”
這些家長的苦惱,讓我不由得想起韓劇《請回答1988》裡,正煥和媽媽之間的關係。
從小一起在小巷子裡長大的正煥和善宇,跟媽媽的關係卻大相徑庭。
善宇和媽媽幾乎無話不說,學校裡的日常、自己的各方面,都會經常性地和媽媽提及。媽媽也常在朋友面前得意地炫耀:“正宇和我之間沒有秘密。”
而正煥卻相反,和媽媽幾乎沒有什麼交流。
新買的運動鞋被高年級孩子搶走了、考試得了第一名,開心的不開心的事都不會和父母講。對比善宇的體貼和親密,正煥媽媽倍感失落和傷心。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也非常多,不報喜也不報憂,不管是學校發生的事情還是跟自己有關的事情,都閉口不談,不樂意跟父母交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表現更為明顯。
歸根結底,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童年時期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出現了問題。
1
很多父母,輸在了不會好好說話
在家庭教育中,親子關係的好壞和品質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敗。凡是親子關係不好的,其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很多父母,明明都是為孩子好,想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可經常話一說出口,就變了味。
本意是提醒孩子把房間燈關一下,話一出口,變成問責:“說了多少遍了,又不關燈!”
看到孩子臉上有傷,本是關心孩子,卻不去瞭解事實,妄加主觀評判:“跟人打架了是吧?”
孩子考得不好,本來是想激勵孩子奮進,卻變成打擊式教育,直接否定孩子:“我怎麼生了你這麼笨的孩子。”
語言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在1歲之後,就能分辨大人的語氣,並會受到父母情緒的很大影響。
問責、嘮叨、命令、主觀評判、直接否定,這些帶著情緒的“破壞性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逐漸緊閉心門,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溝通也越來越困難。
過於強調權威和缺乏耐心,讓很多家長在溝通時總是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導致孩子的想法和情緒被無視。
其實,不管在面對什麼事時,重視和處理孩子的情緒永遠是第一步。父母要多問問孩子的想法,聽聽孩子的心聲,不要讓不經意說出的話,傷了孩子的心。
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幸福感更強。
2
注重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大學時一個室友不喜歡和父母打電話,原因是他經常跟父母講一些自己很開心的事情時,父母不會同他一起開心,還反過來教育他應該如何如何,沉迷於說教。
“你能明白那種感覺嗎?就像一個鼓鼓的氣球,一下子被人拿一根針戳破,癟了下去,一點開心的感覺都沒了。”
很多父母和孩子表面上是在交流對話,其實是一種“無效的溝通”。
《媽媽是超人》節目中,被熱議的黃聖依和兒子安迪的相處狀態就充滿了尷尬。
母子第一次見面,安迪不小心刮到了手,一直盯著自己的手看,跟媽媽說手痛,可是黃聖依好像沒聽到的樣子,也沒注意到,反而一直在問孩子“冷不冷,累不累”。
進屋後,孩子一直喊熱,她也沒在聽;在黃聖依做早餐時,安迪頭上頂著一個小布偶,一臉開心地讓媽媽看他,結果黃聖依又是充耳不聞,只顧做自己的事······
父母這些無效的陪伴,很多時候冷落了孩子卻不自知,孩子的內心缺少安全感。
一旦父母的反應讓他失望,逐漸地,他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和父母分享、交流的熱情也被慢慢澆滅。
内容未完结,点击第2页继续浏览
第1页第2页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