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眩暈健康亮紅燈 輕忽治療久病成頑疾 | NOWnews | 旅食樂

歲末將近,為了想要拚個好年終過年,業務員小張勤跑客戶,四處奔波導致體力透支,近來在深夜時耳朵竟響起嗡嗡嗡的鳴叫聲,持續近一周症狀未見好轉,不僅無法安穩入眠,有時壓力一來,還會犯眩暈,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眩暈合併耳鳴發生原因多為內耳血管循環不良、阻塞,造成內耳供血不足而組織壞死,而或神經退化萎縮是為兩大因素,但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耳鳴眩暈則多半源於壓力過大所致。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耳鳴眩暈並非中老年人專利,青壯年上班族常因工作過度勞累、緊張、焦慮、用腦過度或情緒起伏大,長期身處有形無形壓力之下時,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內耳血管過度收縮而阻滯不通,加上外食族易攝取過多高油、高膽固醇、高鹽等食物,更會加重血管內血脂肪、膽固醇沉澱,當內耳神經組織缺血養分不足,且產生內耳功能神經病變,就會引發耳鳴、眩暈及重聽等病症。
尤其遇到早晚溫差大,加上工作或生活壓力、作息不規律等因素引發身心失衡,就容易出現頭暈、眩暈等症狀。李宏信說明,一般頭暈稍作休息會好轉,但若休息過後仍未能恢復正常,且感覺周遭景物明顯搖晃、無法平衡,甚至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感、盜汗,就可能是眩暈找上門。
李宏信表示,耳鳴症狀若在早期發生時經由服藥治療,包括暢通血管增加血管滲透作用及神經營養及復活劑等就能獲得有效改善。一般耳鳴的治療原則是以促進內耳血管暢通、即所謂打通血路,增加血流及血液滲透作用,達到神經細胞活化或再生,並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為三大用藥方向,另外再輔以神經營養劑及促進血管擴張的藥物或營養素,藉以活化修復已受損萎縮的內耳神經,及生理功能。
耳鳴初期常因小聲而被忽略,隨病程聲音逐漸變大且持續不停、甚至尖銳,頻率變得密集外,耳鳴發作時間一旦越來越長,治療也更加棘手。臨床上,初期發作的患者,通常服藥2、3個月可痊癒;若久病拖成頑疾,服藥至少需一年半載,症狀可見好轉。
耳鳴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頭部撞傷、音響的傷害、病毒感染、藥物中毒等,當破壞內耳神經及生理功能失調,且到大醫院檢查,毫無結果,而醫師也無從診斷,因而提不出治療原則及對策,因而要求病人接納他與之共存,但耳鳴聲音由小聲變為大聲,或甚尖叫聲,讓病人極不舒服甚至捉狂,像名畫家梵谷即為一例。因此耳鳴初期小聲,因不影響生理而不被重視,而耽誤治療,後面越來越大聲且發作越長,甚至24小時不停的耳鳴之時,這時才感覺不對勁,而來尋求治療,隨著發作時間越長,且各大醫院也找不出病根而不給予治療,其實早期治療預防性及根本治療,成效更好,由大聲逐漸變成小聲消失,要改善內耳受損的生理功能,唯一的方法就是長期服藥,方能恢復內耳正常生理功能則必須服藥半年,才能獲得改善、根本治療,方能痊癒,而達到不復發的目的。
不想與耳鳴眩暈共處,除了早期治療勿拖延之外,家醫科李政道醫師也提醒,平時作息須正常,避免常熬夜或過勞及焦慮,飲食少鹽少油、少辛辣,避菸酒。此外,適時紓壓很重要,嘗試以平常心面對生活上各種壓力,維持身心平衡的狀態,以降低內耳受損的機率。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