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壓力大耳鳴嗡隆隆 失眠焦慮接踵而來 | NOWnews | 旅食樂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耳內突然出現一陣嗡嗡或不停地吱吱響的蟬叫聲的耳鳴現象呢?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繁忙,在高壓生活環境中,許多文明病接踵而來,其中又以耳鳴最為常見。尤其是人口老化,耳鳴也是老化現象之一,因老年人口增加,故眩暈耳鳴人數呈現快速成長,且長期耳鳴也會產生重聽的併發症,所以耳鳴也成為國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國內「耳鳴成人會增加焦慮症的盛行率及風險」研究指出,患有耳鳴者比常人罹患焦慮症的機率高出2倍以上,更增加糖尿病、高血脂或腦血管等相關疾病的得病風險,此研究於2018年1月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綜合醫院精神醫學期刊》(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但也有學理說焦慮症是產生耳鳴最大主因之一。
資深耳鼻喉醫師李宏信提醒,耳鳴症狀雖輕,但長期細微聲音的影響,對睡眠影響甚劇,在無法好好休息狀況下,容易加重焦慮症。臨床發現,焦慮症患者有時也會出現耳鳴症狀,而耳鳴患者也有可能得到焦慮症,二者相互影響,對身心影響非常大,也是現代人文明病的隱憂之一。
作息不規律、生活緊張壓力都是引發耳鳴的原因之一,耳鳴其實就是耳內循環老化的警訊,起因來自於因飲食,過於油膩加上作息不正常,導致耳內循環不好,進一步可能引起血路阻塞不通,供血不足導致神經壞死而產生耳鳴甚至聽力減退。耳鳴是耳內循環異常的第一響警鐘,若持續惡化恐釀成重聽、耳聾,甚或引發眩暈、嘔吐、不能平衡等更難過之併發症症狀,不可不慎。
李宏信表示,目前針對耳鳴的治療,大多是採用清血的藥物,打通內耳血液循環。給予神經營養劑,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使其恢復正常功能。避免內耳細小的血管缺乏血液、營養失調。除此之外,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都有可能影響到內耳循環,平時就應注意身體狀況,盡快檢查治療,才不致因其他疾病惡化,或因耳鳴導致其他疾病的產生。
其實耳鳴是內耳的蝸牛體病變所引起,初期輕者,可用休息式服藥的一個月左右就可痊癒,但對於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個案,則可能必須服藥半年或一年才會漸漸消失,但有些較嚴重的病人,則須要服用更長時間的藥物,才能改善內耳生理功能,才不易再復發,有些人治癒而耳鳴消失,但數年後也有再復發,此時就必須迅速服藥,則效果很好很快就治好,但日後要注重生理保健,才能完全治療。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耳鳴的治療一般需要半年到1年,在治療過程中,除了注意飲食清淡及調整作息之外,更需要配合醫囑按時服藥。生活中有形無形的壓力,都會造成血管的過度收縮而阻塞,因此平時應多往戶外走走釋放壓力。只要配合療程,一般對內耳循環都有很好的療效,可以減緩耳鳴產生;若是因耳鳴而引起的焦慮症,也可以隨之緩解。但若本身就是焦慮症的患者,應前往身心科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