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稻草、住酒桶,36國移民搶著住進這個蘇格蘭小鎮,幸福指數漲停板

你住過酒桶建的房子嗎?稻草壘的牆壁靠得住嗎?別以為我們是在天方夜譚這說的是21世紀蘇格蘭小鎮的真實情況而且的確有人住! 蘇格蘭北部有個叫芬霍恩的地方,走進鎮子 你會發現,在地球上難以找出第二個複製品,因為在這裡基本上見不着一間不帶綠色的房子,而且建材五花八門。 「稻草屋」是會呼吸的建築緊實的稻草捆代替鋼筋水泥作為牆面,白天吸熱,夜裡散熱, 還能自動調溫~  ▲稻草屋 最有創意的莫過於—— 巨型威士忌酒桶造出的房子。 人住在酒桶里?在來到芬霍恩之前,可是怎麼也無法想象的吧~ 當地盛產麥芽威士忌,廢棄的威士忌大桶正好用來建造霍比特小屋,既有單間的酒桶小屋,還能精心設計兩層獨棟。 ▲威士忌酒桶屋 誰說成家立業必須三室兩廳?芬霍恩的房子雖不怎麼符合一線大城市的要求,但貴在其獨特之處。   每間房子都有足夠的對外窗,來保證充足的陽光,而且蓋房子的過程中,不能夠使用任何有毒的材料,太陽能板、地熱發電、回收建材一點也不稀奇,石料、木頭、稻草是最常見不過的建築材料。   ▲移動屋 這麼多五花八門的理想房屋,難道是個住房博物館?其實不然,在芬霍恩生態村,綠色建築是每家每戶的標配。 ▲人們不用除草機,用最原始的方式來為房頂除草 談到芬霍恩生態村這個小型地球村,可有段故事要說,它的建立 得感謝半個世紀前的三位外鄉人。 ▲俯瞰生態村 這裡曾經是個熱鬧的港灣,往來船隻絡繹不絕, 魚兒上躥下跳。 然而,繁華自然也帶來沒落,當日不落帝國的光輝在這裡漸漸消退,曾經熱鬧的港口城市逐漸隱匿於人前。   1957年Peter、Eileen和Dorothy三人,來到蘇格蘭北部,從事酒店管理工作。   ▲圖為Peter和Eileen工作過的酒店 可是5年後, 工作合約期滿,他們不得不離開。可是沒有工作, 而且沒存多少錢,還帶着Eileen和Peter的三個孩子,他們能去哪兒呢?   ▲從左至右分別為:Eileen Caddy、Dorothy Maclean、Peter Caddy 芬霍恩海邊村莊的拖車屋,成了他們的容身之所,雖能夠遮陽避雨,但還得愁食不果腹。   ▲當時居住的拖車屋 於是Peter決定自己種菜,拖車屋附近多為沙地,土質十分乾燥, 作物不易存活,不過形勢逼人,Peter只能硬着頭皮撒下種子。 本沒抱太大希望,誰成想, 竟有奇蹟發生!種子冒芽了、長葉了、結果了,原以為「山窮水盡」,哪知是「柳暗花明」。大型植物陸陸續續活了下來,藥草、花束越長越繁盛。   幾經口耳相傳,園藝專家湧向鎮子,也被他們的成果震驚了。 難道這三人真是天賜有福之人?還是深藏不露的種植大神?不!真相是,他們有個不成理由的理由: 冥想、靜坐是他們每日雷打不動的功課,修行靜思多年的結果是,Dorothy感覺自己能與植物對話,靜靜聆聽它們的聲音。 ▲一周前,Dorothy剛過完自己的97歲生日 自然能指導這些毫無經驗的人,面對一片貧瘠的土地, 如何運作好菜園。 「作為自然之子, 大自然的力量,細微到每一縷風, 都是需要你去感受並接觸的,體會每一株植物的精神,學會與自然和諧共生 」   ▲午後漫步叢林 此後,芬霍恩生態村聲名遠播,直到1972年,正式註冊成為芬霍恩基金會,如今發展成為兩個園區。 來自阿根廷、比利時、丹麥、日本等,36個國家的 500多人定居於此。除此之外,每年還有1000多人來此進行生活體驗,芬霍恩生態村正在吸引更多人,一同來此地追求生活的永續。   藥草園,花園,草坪,池塘,森林,50多年的努力,讓貧瘠的沙地變為富饒的腐殖土。   占地44畝的Cullerne花園生機勃勃,兩個塑料大棚里,產出豐富的水果和蔬菜。  ▲塑料大棚 生態村的居民更偏好素食,美好的下午茶時光,調製一杯杯花茶,從家裡帶來自製的果醬, 好不愜意。   ▲生態村居民在陽光下享受午餐 之所以現在喚其為「生態村」,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三人自己耕種,住移動拖車屋的習慣被保留下來,而是不論在硬件、還是軟件上,居民都在追求與自然的和諧。 1989年,生態村裡建起第一座風力發電機,直到今天4座風力發電機在運作,實現了100%的能源供給,甚至還有餘電可以賣給國家呢。   生態村裡的廢水回收可以拿來作為範本,居民們通過植物,將臭氣衝天的廢水進行層層凈化,成為可用來沖馬桶或者澆花的乾淨水源,生態村會時不時邀請各國團隊參觀,共同討論如何優化水源凈化。 芬霍恩搭建了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計劃,整個生態村的碳量僅為英國全國平均量的一半,有研究表明,芬霍恩是有史以來,消耗資源與造成破壞最小的人類共同體。 芬霍恩生態村追求生活的永續,並不僅僅在於自耕自種,能源的回收與再利用,這樣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封閉的桃花源。   也許是受三位創始人修行的影響,在芬霍恩, 靜默冥想、感受自然,已然成了每個居民的習慣,是每位居民在參與團體活動前必進行的儀式。就如同Dorothy一樣,了解自己,傾聽自然的聲音,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芬霍恩有趣的一點是,雖然強調自我修行,但人性中的劣根是難以消除的,若是生態村居民發生摩擦,社區會找第三方進行仲裁,召開社區回憶,靜心傾聽、消弭隔閡。 ▲在進行團體活動前,會進行集體冥想 芬霍恩生態村有着其不凡的魅力,吸引來自多國的居民聚集在這裡,但它也有避免不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 居民平均年齡在60-70歲之間的生態村, 為了變得「年輕」,會 邀請 學校、家庭、團隊來進行生活體驗,親近自然與土地,定期舉辦工作坊、講座,吸引了更多年輕血液的加入。    在芬霍恩這個小型地球村裡,似乎不費多大力氣就能感受到緩慢生活的愜意,當陽光四撒、海風拂面時,似乎不用過多猶豫便願意融入其中。 不同國家的移民聚集在這裡,卻沒有文化、宗教的衝突聲音,是什麼消融了隔閡?親近土地、尋找自我,當人們以「自然之子」自居時,也許這就是答案。   授權來源: 有機農業者   ID:hbstkj
原文標題:睡稻草、住酒桶,36國移民搶着住進這個蘇格蘭小鎮,幸福指數漲停板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