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生前有個「困擾一輩子的問題」至死沒想透,文武百官都心知肚明,但「沒人想說」.....

      提到清朝皇帝,最有名的就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三個皇帝在位時是清朝的全盛時期,大清帝國的繁榮達到極致,而乾隆又是當中最為復雜的一位。在乾隆在位的時期,大清的國勢由盛轉衰。而乾隆的確是做了不少事,但荒唐的事也沒少做,尤其是晚年,好大喜功,浪費了許多財產。不過根據頭條號主道史分析,其實乾隆直至死前都還在思考一個關於國家將來的問題,只是他到死也沒想通!究竟困擾乾隆帝的是什麼呢?其實乾隆甚至困擾到在某年的科舉直接把考題定為這個,題目就是:雍正帝當年實施的「耗羨歸公」解決了地方官吏低薪跟吏治的問題,但如今同樣的問題又浮現,到底該不該廢除這個制度?▼乾隆帝苦惱到在科舉時提出這個疑問。所謂的「耗羨」其實就是徵收稅金、糧食時因為搬運、熔損、遭動物偷吃等的耗損。清朝初期時官員的薪資極低,貪腐嚴重,因此雍正上位時推出「耗羨歸公」制度,就是允許地方官員加徵耗羨的部分,例如中央規定課稅十兩銀子,地方官員規定加上耗羨,總共課二十兩銀子,加徵的稅款扣掉中央課稅的部分,就歸給地方官員。這個制度推出之初,有效的解決了地方官員貪腐的問題,但新的問題產生了,讓地方官員規定耗羨課多少,那他要課三十兩、五十兩、一百兩也是自由心證,這樣不又成了新的貪腐?▼這讓乾隆十分苦惱。乾隆把這問題丟給考生,認為他們與民間比較有接觸,或許能觸到問題核心。結果該次科考的考生,無一人給出讓乾隆滿意的答案!乾隆不開心了,又將這問題問了文武百官一遍,結果還是沒有人給他答案。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科考生將來有可能成為地方官,如果寫了要廢除這制度,豈不是斷了自己財路?而文武百官就更不會想廢這個對官員有利的制度了。 轉載:論壇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