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俗/年俗三千年

春聯。 大 中 小 歲首新年,在大陸至少走過了3000年曆程,其產生與古代歷年概念的形成有直接關係,從本質意義上說,它根源於上古先民對時間變化的感受和對時間流轉的意識。古人以天文、物候、生產時序與特定人事活動標誌年度週期的起點與終點,在新舊年度時間交接點上確立了年的地位。根據人民日報報導,年的時間週期概念在三代以前已經出現,《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周代繼承上古以來的農業生產方式,並將其作為民生主業,以農作物的生產週期作為年度週期,以豐收慶祝作為年時間,因此明確將新舊時間界點稱為『年』。由於上古各代曆法傳統不同,歲首新年的時間並不一致。自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確定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之後,年的時間再沒更改。辭舊迎新是過年亙古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形成了特定的生活傳統。以年節為中心的生活傳統,被人統稱為『年俗』。年俗大致可分為物質習俗、儀式行為、精神信仰三大層面。物質層面的年俗,是年節期間最能滿足人們感官需要的物質生活內容,飲食品種(年糕、餃子)、娛樂用品(爆竹、煙花)、門庭裝飾(春聯、窗花、年畫)是『年味』的豐富呈現。儀式行為層面的年俗,是年節期間促進人際溝通的社會行為,團圓、祭祖、拜年、社火巡遊是傳統儀式習俗,是年俗社會傳承的重要方式。精神信仰層面的年俗,是人們情感與信仰的聚焦,人們在辭舊迎新的過渡階段,以虔誠心態禮敬天地萬物、祖先故人,以此獲得精神的更新與充實。物質習俗、儀式行為、精神信仰是年俗傳統的三大支柱,它們共同支撐起年這一神聖與世俗融通的文化時空。在年俗形態中,三者相互銜接、關係錯綜。情感與信仰是年俗最核心的精神傳統,除了在祭祀中的獨立表現外,還滲透到年俗的各個部分。年作為農業社會的重要人文時間,是人民生活的時間座標與情感精神的凝聚,集中體現了家人團聚的歡愉、和睦鄉鄰的溫情、祭祀祖先的虔誠、禮敬神靈的信仰、迎新祈福的願望。年的這一精神文化傳統構成了它重要的遺產價值。當代大陸雖然正轉型為現代社會,但我們的精神血脈與傳統密切相連。年對於我們來說,雖然沒有公曆元旦那樣具有實在的經濟社會的指標統計意義,可是它在民族文化認同、家庭社會和諧與精神更新方面,有著非同尋常的文化服務意義。當然,我們享受春節文化遺產,並不僅僅在吃遺產的利息,我們應該將文化遺產變成文化資產,重視利用現代媒體與現代科技手段,傳承與開發春節傳統文化資源。重視現代春節符號、春節吉祥物的設計與推廣,著意春節門庭的現代裝飾,營造春節祥和氣氛;利用春節廟會平台,進行傳統年俗文化展示與現代時尚的發布,融合古今,創新年節文化。年俗三千年,歲月悠悠,年俗文化的性質、形式在變化,年俗文化承載的人間溫情、家庭倫理與民族心性依然。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