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圖文/鑄造存菁藝術 舉弓傳神談献華

▲弓道為談献華的創作帶來是一種平常心,一種放下我執的包容。(圖/記者林調遜攝,2017.1.11) 大 中 小 「你的成就由你的眼界來衡量。」文藝復興雕刻大師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哀子像】,開啓了八歲談献華的藝術創作初心。年幼時期的感動,讓他對人物雕塑一直有著很大的興趣,而後進入台北藝術大學,專精雕塑。出道後陸續發表了【天工開悟-九隱士】,展現筋骨肉美感的佛面工人雕塑,與【謙行者】不銹鋼工人舞者系列作品。接著透過對社會的觀察,帶著一絲溫暖的關懷,發表了【城市漫移】作品,這是一棟棟可愛小房子的延長線裝置,藉由小房子彼此連結,城市蔓延擴張,微光的窗戶透出城市的脈動,具體而微道出一個個小城故事。2016年發表的【限時空運】,連接傳統與當代的形式,在商業大樓中置入巨形建築機械的局部雕塑,帶出空間中的前世今生。但他也面對過許多藝術創作者都遇到的問題:現實與夢想該如何平衡?接案似乎是合理的選擇,有穩定的收入才有安定的生活。然而,像工廠一般地產出各式各樣的造形,卻讓他失去了耕耘自己的創作時間。心、體的疲乏,讓他開始重新思考這樣的生活方式。因緣際會之下他接觸到了弓道。走進當時位在南港運動中心的弓道教室,他的第一堂課,學的是怎麼彎腰敬禮、怎麼端正跪坐。第一堂課上完,腳痠痛了三天,但懷抱著對這樣嚴謹要求的背後是什麼的好奇心,讓他留了下來。轉眼間,現在他已是台灣目前少數五段的弓道段位者。他回憶著當時彎下的腰,跪坐的體,讓他放下在社會裡本來的身分,把自我歸零。心開,弓才能開,打開心才能真正學習。弓道號稱立禪,禪字拆開,「示」、「單」而已。每個動作都要去蕪存菁,沒有任何多餘的移動。不斷重覆的動作中,蘊含著內在無窮的變化。這和藝術市場崇尚多元風格的思維大相逕庭。弓道裡一箭一悟,在他的眼中,就像是Mark Rothko的繪畫,Richard Serra的雕塑,形式單純意境雋永,一件作品只說一句話,少即是多。在長時間弓道的練習裡,射手不一定能永遠的保持命中紅心的狀態,就好比人生起伏,對於弓道家來說弓與箭只是日日檢視自已的放大鏡,和自已的內在對話。超越中靶的慾念也是一種放下現實世界中失與得。如果真要說弓道為談献華的創作帶來什麼?那就是一種平常心,一種放下我執的包容。回到初心,精萃形式,訪談中他正著手著最新的【菩提樹計畫】。相信弓道立禪的體悟,會為他帶來下一階段創作的火花!
▲談献華也面對過現實與夢想該如何平衡的問題。(圖/記者林調遜攝,2017.1.11)
▲心、體的疲乏,讓談献華開始重新思考這樣的生活方式。(圖/記者林調遜攝,2017.1.11)
▲學習弓道,讓談献華把自我歸零,打開心真正學習。(圖/記者林調遜攝,2017.1.11)
▲談献華歷年藝術創作。(圖/談献華提供)
▲弓道立禪的體悟,讓談献華拾回初心。(圖/談献華提供)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