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半世紀 羅黏香庶民工藝發光

▲土黏香戲偶大師施健宏教導民眾將檜木木屑粉製成「羅黏香」。(圖/記者陳雅芳攝,2017.5.27) 大 中 小 誰是羅黏香?端午節將至,國人喜歡吃肉粽、划龍舟慶祝過節,傳統土黏香戲偶大師施健宏,27日到永靖鄉成美文化園,教導300位民眾將檜木木屑粉製成「羅黏香」,再將其彩繪製成獨一無二的香包。施建宏帶領大家重現時光,把肖楠、檜木屑磨成粉,在加入太白粉水當黏著劑,揉一揉再壓模,現場香氣四溢,有孩童大喊「好香喔,好像仙渣餅」。
▲土黏香戲偶大師施健宏教導民眾將檜木木屑粉製成「羅黏香」,再將其彩繪製成獨一無二的香包,小朋友在DIY的過程充滿童趣。(圖/記者陳雅芳攝,2017.5.27)施建宏表示,「羅粘香」以木材鋸屑加羅楠木皮磨粉為粘劑。加水成為半固體,再加上一些香料,有些則加檀香或沈香等較高貴的粉末以增香氣,它原來是在捏塑,民國50年代之前物資缺乏,含有天然香氣的「羅黏香」就經常拿來製作香包。
▲土黏香戲偶大師施健宏教導民眾將檜木木屑粉製成「羅黏香」,再將其彩繪製成獨一無二的香包,小朋友在DIY的過程充滿童趣。(圖/記者陳雅芳攝,2017.5.27)成美文化園執行長陳茂嘉表示,羅黏香戲偶為台灣特有工藝,亦是台灣早期的香包,最早出現於1920年代,當時的先民以製香餘料(松羅木屑粉)壓模製成各類仿木雕童玩,既能延續物命,又能發揮創意,這次透過端午節活動,將百年前的常民文化,重現於孩子眼前,除了讓大家開心過節,也希望可以把傳統童玩的製作方法傳承給後代。
▲土黏香戲偶大師施健宏教導民眾將檜木木屑粉製成「羅黏香」,再將其彩繪製成獨一無二的香包,小朋友在DIY的過程充滿童趣。(圖/記者陳雅芳攝,2017.5.27)施建宏表示,早期木材珍貴,先民利用台灣檜木之一的松羅木加工後木屑,做成布袋戲偶或土地公像,後來有人把木屑壓模成獅頭、動物等童玩模樣,並加上檀香、沉香等香料製成端午節香包,天然香氣擴散,據說小朋友帶在身上,能驅邪保平安,可是隨著時代進步,被許多化學加工,款式新潮的香包取代。
▲土黏香戲偶大師施健宏教導民眾將檜木木屑粉製成「羅黏香」,再將其彩繪製成獨一無二的香包,小朋友在DIY的過程充滿童趣。(圖/記者陳雅芳攝,2017.5.27)就讀國小一年級朱寶如,選擇以朱紅色彩繪獅面,她說這跟傳統的縫製香包不同,回家要把這個「羅黏香」,擺在書桌上,非常漂亮還可以避邪!溪湖鎮謝小姐說,與小朋友共同參與體驗「羅黏香」製作過程,可以讓小孩知道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原來還有這個傳統習俗,非常的有意義。
▲土黏香戲偶大師施健宏教導民眾將檜木木屑粉製成「羅黏香」,再將其彩繪製成獨一無二的香包,小朋友在DIY的過程充滿童趣。(圖/記者陳雅芳攝,2017.5.27)家住永靖的陳小姐說,消失50年的童藝,連爸媽都沒聽過,要多做幾個回去給爺爺、奶奶回憶,過一個特別的端午節。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