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牙牙學語,一定不能少這5個語言訓練技巧

寶貝牙牙學語,一定不能少這5個語言訓練技巧「我家甜甜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肯說。「「我家寶寶倒是什麼都會說,就是說不清楚「……家有牙牙學語的小寶,媽媽們最關心怎麼教孩子說話。別著急,下面有5個訓練孩子說話超實用的技巧!01看照片回憶情境家長可以在孩子玩玩具、玩遊戲,或出外旅遊時給孩子拍照,再秀出來給他看,並且問他:「這個是誰呀?」、「在吃什麼東西呢?」、「這是哪裡啊?」等。利用孩子平常的活動吸引他,邊秀給他看、邊跟他聊天,產生親子互動。 02繪本故事時間父母可利用簡單的繪本作品養給孩子講故事聽的習慣。家長也不用要求時間太長,主要是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因此在睡覺前,孩子可能洗完澡了,在寶寶最專注、照顧者最放鬆的時候,利用5~10分鐘陪孩子,給孩子讀繪本。邊看繪本,邊進行一些情境的對話,例如:「這是誰啊?」、「到哪裡?」、「買了什麼東西?」每天維持短短5~10分鐘,相信孩子的語言會有進步。03戒奶瓶有些孩子既不喜歡咀嚼、不愛咬也不愛吃,吃飯時間無法乖乖坐在餐桌前,也讓照顧者擔心孩子會缺乏營養,於是讓他們喝牛奶,但用奶瓶喝奶會造成孩子講話不清楚、影響他的發音。因此,除了戒除奶瓶,孩子的飲食也應適當調整,例如:正餐時間讓孩子像大人一樣吃需要咀嚼的食物,以訓練孩子的口腔動作,藉由咀嚼的運動來訓練發音。 04吹泡泡或笛子在語言治療過程中,兒童醫生會通過讓孩子吹泡泡的方法,幫助孩子練習呼出氣流。因為說話的第一關鍵即是呼出氣流,所以孩子要學著將氣流呼出來,很多孩子在經過吹笛子,或者吹泡泡的練習後,說話的機會確實變多了。因此,爸媽發現孩子在1歲半後,說話很少,可是叫他指物品他都聽得懂,或許可以讓他練習吹笛子或泡泡。05幫小嬰兒撓痒痒對於年紀更小一點的嬰兒,如果家長覺得寶寶的哭聲很少,笑的時候也只是笑一下、而不是哈哈笑,可以多和孩子玩搔痒痒的遊戲。因為癢是一個反射,搔癢時,嬰兒會「嘎嘎」笑出聲音,為什麼會發出聲音?因為當他感到癢時,肌肉、肚子會收縮,經過收縮,他知道氣流怎麼發出來,藉此訓練、刺激他。 大人教孩子說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大人與孩子的視線平行,讓孩子看到大人的臉和嘴巴。當孩子注意到大人的唇型時,才提供語言訊息。練習時,從看得清楚的雙唇音開始,例如:「爸爸」、「媽媽」、「哺哺」等雙唇音。對於一些舌頭音,大人可以將嘴巴張大、放慢說話速度並連續的說,例如:「啦、啦、啦」,帶有旋律、音調,如此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如果當下孩子沒有模仿,家長不用太擔心,他可能在大人看不到時自己就發出聲音來。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