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市蛻變 鍾永豐「讓對話成為設計核心」

▲台北城市蛻變 鍾永豐「讓對話成為設計核心」。(圖/公關照片) 大 中 小 好的設計,能促進一座城市進步,而如何設計一個適合居住,又能求新求變的臺北?臺北市文化局長鍾永豐說:「讓對話,成為設計的核心」。臺北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在不斷成長蛻變的過程中,承載了大量變革的血液,也孕育出多元的混血創意,如何讓臺北擁有持續創新的能量,鍾永豐認為,公民的對話與互動,將為臺北城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留著微微的落腮鬍,鍾永豐有點像是爛漫的藝術家,他聽搖滾樂手Bob Dylan,他看杜甫在亂世中創作的詩,他參與社運、擔任公職、曾獲得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和搭檔林生祥,創作屬於台灣的歌,他用各種方式溫柔的愛著這塊土地。自美濃移居臺北,鍾永豐看見的臺北,是混合型,融合台灣各地、甚或是不同國家、文化的人移居于此,臺北城的多元樣貌是這裡豐富的養分,卻也成為一個複雜的有機體,充斥著各種背景的聲音。他形容,臺北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內省式的對話,去思考臺北的文化脈絡是什麼。臺北從何而來?臺北如何運作?「每天早上有那麼多的蔬菜、水果、肉類從南部進來臺北,有那麼多人透過勞動、城市的移動,讓臺北運作,但有多少人真正去思考臺北和台灣的關係?」鍾永豐說話不疾不徐,一個問題丟出來後,思考一陣才說,他擁有土木工程建築架構的邏輯,也有著社會學出身對「人」觀察的訓練。「臺北的進步,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需要有更寬廣、包容的理解與方向,」他說,設計,不只是看得見的創作,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無形連結。臺北身為一座進步又具有競爭力的城市,不再只是追求巨大化、單一化,而是以「人」為中心,嘗試去理解彼此差異,並且願意傾聽多元的對話與溝通。甫結束的設計小學結業典禮,超過百名設計之都的志工齊聚一堂,彼此分享一年多來擔任設計之都志工的體悟,從生疏到熟稔、從羞赧到落落大方,志工的體悟與轉變,令鍾永豐動容。設計應該是一場內在與人際關係對話的轉變,先與自己對話,才有可能與他人對話。而臺北要先重新認識自己,才有機會找到與亞洲、世界對話的契機。如何讓這座城市不同群體、世代的需求被滿足,溝通、交流是最重要的過程,接著再用更創意靈活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城市問題,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臺北。鍾永豐以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活的展」為例,每個主題都是舉辦工作坊,邀請市民參與多次的辯論與對話,將問題與解決方案回歸讓大眾思考,「在這裡,你會看見氣候變遷、資源利用、和身障者切身相關的需求,這些都是每個人生活會面對的議題與問題,」走進活的展,便能看見,設計帶來的多元能量。「設計,需要時間累積,」鍾永豐說,身為文化局長,最大的挑戰也是對話,在議會裡他需要用更多量化的資料來創造「設計有感」,然而他也始終相信,從微小處著手的改變,必定能積累出巨大能量。臺北有超過9000個變電箱,在進行色彩系統調查,擬定變電箱色彩規劃等過程後,將變電箱從色彩中與環境融合,當我們追求「設計有感時」,設計,其實正一點一滴灌注在臺北的血液裡。臺北是一個懷舊與時尚並陳的都市,有歷史街區,也有風格新潮的旅店,在大稻埕可以看見這座城市的人文脈絡;在赤峰街,又能感受到生活細節的溫度與用心。為了呼應世界設計之都的理念,都市酵母在萬華區新富市場古蹟周圍的東三水街市場,進行「市場小學計畫」,他們將傳統市場進行空間設計與改造,並且連結攤販與民眾的在地情感。設計,不能只是一次改造,更重要的是永續,「透過觀念、技術、設備的革新,我希望做到傳統再意義化,」鍾永豐說,讓傳統的滋養與當代撞擊,設計不能摧毀舊有,而是讓新舊交融,解決需求。過去他在擔任嘉義縣文化局長時,舉辦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嘗試讓藝術與社區文化結合;爾後在擔任台北市客委會主委時,以創新的藝術行動推動客家文化,致力文化傳承。留住文化的根,一直是鍾永豐核心的追求。如今,他正努力著與臺北市民共同設計出一座讓文化延續,又具有源源不絕創意的城市,「我們的根源、我們的脈絡,如何和當下產生更豐富且具意義的對話,不是失根的,而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延續,」他說,所以我們看見愈來愈多人深入傳統場域灑下設計創新種子,他們為街角、市場注入文化,改變中的臺北,設計無所不在。
▲台北城市蛻變 鍾永豐「讓對話成為設計核心」。(圖/公關照片)
▲臺北市文化局長鍾永豐(左)參加2016年大直內湖創意街區暨大內藝術節活動,聆聽策展人羅禾淋(右)介紹展品。(圖/公關照片)
▲在設計之都的志工結業典禮上,鍾永豐局長與歷經一年多服務時間的志工夥伴進行交流,共同期待臺北一直在成長的路上。(圖/公關照片)
▲臺北市文化局長鍾永豐。(圖/公關照片)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